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国家的“非遗文化”,进一步地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涵养。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源泉并且更加长远的传承下去。6月26日,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非遗传承社会实践-乱针绣”实践团队前往常州市钟楼区的乱针绣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为保护和传承乱针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来到了坐落于五星街道勤业路上的乱针绣博物馆,在此欣赏和学习乱针绣。刚迈进博物馆大门,近百件藏品挂在墙上或摆放在展览柜里,琳琅满目。在队长分配好任务后,队员们开始自主参观。一楼主要展示乱针绣的文史资料,以及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关门弟子陈亚先、陈亚先之女孙燕云等几代人的绣品。其中,《汶川的烛光》取材于颜文梁女弟子董雷的油画,曾获2008年第九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祈祷·飞天》取材于波斯艺术之一细密画,用了50余种线色,1.8公斤真丝丝线,耗时近1年完工;《占领总统府》取材于陈逸飞的油画,是一幅长2.4米、宽1.55米的大型作品,参加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双百展”,由工作室的4位高级技工耗时2年、用3公斤丝线完成。二楼是孙燕云的工作室和精品展示区,参观者可亲手参与乱针绣的制作过程。
图为团队队员在自主参观乱针绣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纬 供图
来到一个藏品前,博物馆内的工作老师介绍道:这是陈亚先大师生前刺绣的工具。日前,江苏省文化厅授予我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亚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第一序位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陈亚先大师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师从乱针绣开山鼻祖、刘海粟的表妹杨守玉女士,半个世纪持盈守虚,不仅守住了这门常州人创建的传统工艺美术,并倾其毕生精力传承创新,将常州乱针绣推向一个巅峰而蜚声中外。
图为陈亚先大师生前使用的工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纬 供图
活动过程中,工作老师将乱针绣的历史发展和传承现状向大家娓娓道来。乱针绣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突破了传统刺绣排比色线成型的绣法,而是把西洋油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用于绣画,针法看似斑驳陆离、丝线纵横交错,却能产生栩栩如生,宛如油画的效果。在传世的80余年里,它似一朵奇葩,在中国刺绣家族中自成一格地华丽绽放。
听完老师的介绍,大家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亲手体验一番。但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何况是刺绣这样的精细活。大家先从材料包里取出针、线、剪刀,跟着老师的示范将一根常规丝线劈成分支的细线,完成穿针打结这一步骤。接着,老师在白板上用笔画出乱针绣的独特绣法,即将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绣法改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就像绣一个个变形的英文字母“X”,绣的时候还要根据图案轮廓和颜色深浅进行灵活调整。大家看老师绣得得心应手,但直到自己动手后才体会到,作品想要达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而又乱中有序的效果是需要深厚功底的。在老师的提点和帮助下,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大部分学员小有所成,在收获满满成就感的同时,大家更加感叹乱针绣技艺的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不变的初心和长久的坚持。
图为团队队员在乱针绣博物馆前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博浩 供图
实践活动结束后,成员们都有了深刻的感悟:博物馆不仅是宣传非遗的主要平台,更是传承非遗的重要阵地。未来,常州博物馆应继续通过开展非遗类体验活动、开发非遗类文创产品等途径,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让“匠心匠艺”代代延续。此外,乱针绣工艺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技法需要传承和创新,使它重新走入大众视野,符合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不仅是产品设计在功能形式上的发挥,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一种使命。这就需要人们跳脱传统的思维困境,拓宽学习思路,在常州乱针绣的工艺基础上以创新性的思维做出更多尝试,宣扬传承非遗文化,真正开拓乱针绣市场,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通讯员郭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85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