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悟总书记的深刻教诲,学习地方红色文化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启东队伍的成员们于2023年7月27日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跟着总书记学党史”暑假社会实践系列活动。走访红色基地,研学地方红色文化。
团队的成员参观了启东市烈士陵园和抗大九分校纪念馆,深入了解了我国革命历史,被这段英勇壮丽的历史所感动。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成员们从多个角度体验了红色纪念馆的展览,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知识和精神力量。
图为启东市烈士陵园前的烈士纪念碑
整个陵园由纪念广场、叠水池、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墓组成。用花岗岩铺贴的高架式纪念广场中央,巍然矗立着2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寓意启东人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5年革命的艰苦岁月,体现出人民英雄顶天立地、扭转乾坤的英雄气概。
图为火烧村发生的事件和重要人物
图为成员们在浏览抗日时期的一些伟大的思想领袖(马恩、陈独秀等)
烈士史料陈列展厅由“序厅”、“革命火种厅”(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烽火”厅(抗日战争时期)、“胜利曙光”厅(解放战争时期)、“和平建设”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深切缅怀”厅和“兴我启东”厅七个部分组成。通过丰富的实物展示、文献资料和多媒体展示,讲述了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畏生死、英勇奋斗的感人故事。通过一幅幅图片和复原的场景,成员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长征的艰难困苦和英勇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一代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
图为成员在欣赏当时的书法作品
图为歌曲《东洋强盗》
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红歌教育着一代代人成长,使大家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坚定了我们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红色歌曲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旋律,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
图为火烧竹篱笆的历史场景
整个展厅综合记录了启东3000多名烈士生平事迹和重大历史事件,并通过幻影成像、硅胶人物、烈士雕塑、沙盘场景、背投电视、影视节录和声光电相结合的现代高科技手段,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启东革命史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部分烈士的光辉业绩,生动地再现了烈士英雄为了祖国统一、人民解放、启东安宁,与外来侵略者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的场面,歌颂了人民英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
图为启东抗日战士们使用的部分武器
在展厅沿着时间线一路走去,橱窗里的红缨枪仿佛让人回到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近距离领略成千成万启东儿女在浴血奋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虽然当时战士们的武器装备较敌方差距明显,但是我们将战斗缴获的武器再加以利用,努力通过战略战术各种方式缩小双方之间的差距,将武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革命军队的作战策略和英勇战斗的场面。这种教育形式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红色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和趣味性。
图为对外开放时期启东的变化
当年的奋斗成就了当前的幸福。现在启东通了大桥、建了铁路、办了大学,大港建设如火如荼,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当年烈士鲜血写就的“莫为江流悲永逝,天光常照浪之花”的美好夙愿,已被后人化作“启吾东疆,开创未来”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启东人,继承先烈遗志,建设更加美好的启东。
图为烈士墓区位于纪念馆的东侧,203 名(其中167 名为无名烈士)烈士的忠魂安息在鲜花绿草丛中,永远为世人敬仰。
烈士们忠肝义胆,为了正义,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舍身取义,他们的义举也永远在人民的心中,流芳百世。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精神风范,也激励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图为粟裕将军人物雕像
粟裕(1907-1984),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42年春夏,粟裕任新四军1师师长,率部移师海复镇一带,领导抗日反“清乡”斗争,并在海复镇创办抗大九分校兼任校长。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的榜样力量,是优良传统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气场、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激活红色基因,当以英模人物为榜样,自觉向他们看齐。“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榜样就是阵阵“清气”,能够澄滤“余滓”,引导我们进入“杳然”人生之境。
图为机要室的发报机
在抗日战争初期,电台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连接整个中国。这种设备被广泛用于指挥、通信和情报传递等方面。在抗战中期,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八路军开始使用更先进的无线电设备,例如“短波收发报机”和“超短波收发报机”。这些设备能够通过超短波波段进行信息传递,传输距离更远,并且信号质量更好。在这些设备的帮助下,八路军实现了远距离的指挥和情报传递,为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成员在了解当时在抗大九分校战斗学习中结成的革命伉俪
图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碑
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几经辗转来到河北省邢台县的浆水一带安营寨,较为稳定地办学2年零3个月,这也是抗大总校在转移敌后抗日根据地时间最长,办学最正规化,培养学员人数最多,质量最高的一个时期。时间就像细沙从指间缝隙悄然滑过,回首望去,中国共产党已经奋斗一百年了,可那一代代的共产党员拼搏的身影依稀浮现在眼前,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呐喊还在耳畔回响。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是有人替我们砥砺前行。时间泯灭不了的是世代英雄的豪情壮志,我们将它歌颂了一载又一载,他们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人们胸膛,他们永存于世。
图为新四军部分主力人物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面对苦难他们迎难而上,坚持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韧劲和“古来征战几时回”的决心。那是一个连、一个营,一个团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英雄们“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是那声彻响云宵的冲锋号 ……如果没有那不顾风雨的宁死不屈, 没有那百年的披荆斩棘,怎能谱写出多么波澜壮阔的一卷史诗啊!
图为抗大培育的部分艺术人才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千古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身躯不停地扑出一条血路,他们的激烈搏斗像是盛开在黎明前方永不枯萎的彼岸花。
君不见建国前期多少革命人士被暗杀,在那个风雨飘荡,毫无秩序普遍愚昧的年代里,他们手握着对祖国的热爱,直到死前最后的疼痛与挣扎,都是为了开国大典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铿锵有力的话。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泰院学子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回顾中国的红色革命历程,几千年漫漫征程,几百代风云变幻,曾走过绿茵花溪,也踏过枯骨万里。一个世纪的近代史,刻满血与泪的印记;七十年的上下求索,在挫折中迎来新生。只要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无论历经多少艰难苦痛,我们的祖国也依旧能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历史的风风雨雨,冲刷不掉英雄的名字,岁月的波涛洪流裹挟不去他们的赤子丹心。先人的历史已成过去,我们的历史,正在展开。沿海数万里,从古驶到今,时代的航行,将由我辈领航。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生逢盛世而身为“后浪”的我们更应有所作为,不负前辈期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89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