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 | “推普”社会实践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近日,东华理工大学“普惠乡村”赴新疆社会实践队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开展以“推普”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践行“三字”、弘扬“三气”、把握“三关”中受教育、增见识、长才干,在社会大课堂中收获别样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锤炼 践行“三字”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普惠乡村”实践团队用实践淬炼青春,践行“三字”准则,坚持实字托底,深字为先,细字为要,助力推普之路。
实字托底,挂牌共建
学校实践队与阿克陶县雪松中学共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实践基地,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为持续开展面向阿克陶地区的民族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重点领域人群和社会大众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打下基础,以实际行动提升阿克陶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助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发展。
深字为先,价值引领
实践队成员充分挖掘周边资源,将思政课堂搬出教室,深入车厢、社区、巴扎,将推普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打造了一堂有深度、有想法、有意义的“行走的思政课堂”。在车厢里,成员们共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引来同车厢的许多新疆籍孩子们凑上前一起学习;在社区中,队员们带领居民朗诵《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红色诗篇,在此起彼伏的诵读声中,感悟峥嵘岁月;在学校内,实践团成员利用校内“红色故事石”与小朋友们分享画面背后的故事,实地感受先辈志士的高洁精神品格。学校持续扩大思政课堂的场地“半径”,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冒热气。
细字为要,见微知著
为深入分析、全面掌握当地普通话水平与易地搬迁后的生活现状,实践队邀请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孩子们的家长有很多是守边员,常年需要在山上守边。也因此不能时刻陪在家人身边。舍小家为大家,值得我们敬佩。”访谈后,一位成员激动地说。为将推普工作落细落实,实践团为部分帮扶对象制作普通话水平档案,持续更新其普通话学习掌握情况,解决帮扶他们的语言问题,提升当地普通话使用率。
同心与共 弘扬“三气”
最是团结见力量,弘扬“三气”谱新章。实践团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探索推普新方法,打造了有朝气的阳光舞台,有生气的金色课堂,有灵气的特色活动。
朝气,是文化交融阳光舞台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实践队带着舞曲《美丽中国》登上富有新疆色彩的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的舞台,感受柯族文化魅力,为奏响多民族文化“交响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巴扎集市开展普通话实地调研时,村民们听说实践队来自江西,专门为实践队伴奏一曲,热情邀请团队成员共舞,在音乐和舞蹈的交织中,一场小型舞会在巴扎集市的一角上演;此外,实践队还举办了“推普进万家,艺韵新征程”主题文艺晚会,以促进民族团结为主线,邀请柯族群众与实践队员同台演出,通过诗朗诵、舞蹈、歌曲串烧等表现多民族文化的靓丽风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体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内涵。
生气,是校地文化金色课堂
天山雪松根连根,陶赣人民心连心。在推普课堂中,实践队开展了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带领孩子们体会“两弹一星”精神、井冈山精神。生动演绎了以邓稼先为原型的红色情景剧《榜样》,借助“表演+讲述”的模式,以“童言童语”编创了一系列受青少年儿童喜爱的“井冈山小故事”。让“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从单一的“听课者”变为“讲授者”,使推普宣讲变得更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灵气,是开动脑筋灵活创新
如何让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从心底愿意学、学得好、用得上普通话,一直是实践团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到,当地从事护林员工作的人数较多,孩子们与父母处于聚少离多的状态。为此,实践队开展“最美全家福”活动,为长期在外从事边疆防卫工作,难得休假在家的护林员们定格一家人的温馨瞬间。此外,实践队精心制作了双语明信片,涵盖柯语、拼音、汉字三种形式,分发给前来拍摄全家福的家庭,在帮助当地家庭留住精彩瞬间的同时推广普通话,以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通话推广工作。
打通壁垒 把握“三关”
实践地以柯语维语为主要交流语言,推普难度较大。实践团队致力于打通交流壁垒,一步步过好“认知关”“应用关”“常态关”。
从理论传授过好“认知关”
据实践团队调研了解,当地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工具,但仍存在“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表达不顺畅、断句易错等问题,当地语言文字理论的“认知关”亟待打通。对此,实践团队带来文化断句课堂、诵读课堂、诗词课堂等多层次理论课堂,用普通话打破沟通壁垒,筑牢推普基础。
从寓教于乐过好“应用关”
实践队根据当地学生推普需要,开设“阳光推普”系列课程:以“写好规范字”为主线,将绘画与书法相结合开展“推普+书画”课堂,呈现汉字之美;“推普+音乐”课堂,以爱国古诗为文本,采用“吟诵唱”有机融合的模式,沉浸式感受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推普+情景剧”课堂,把纠正发音贯穿在情景剧表演中,在寓教于乐中把“说好普通话”的意识深植进孩子们的心里,进一步营造了实践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
从宣讲建站过好“常态关”
农民夜校”是昆仑佳苑社区的传统推普形式,实践队语言文字专家刘艳红和新疆籍成员阿卜杜瓦依提前来到农民讲习所,从拼读入手,通过图画、汉字等方式,共同为夜校学员带来一堂“日常交流用语”课;为更好满足当地的语言咨询需求,实践队在服务地设置“推普振兴乡村驿站”,发放“双语”推普宣传手册,创新推普模式,用易懂易接纳的方式拓宽人民群众日常用语词汇量,助力语言文字走进千家万户。
此次东华理工大学“普惠乡村”赴新疆社会实践队以普通话为桥梁,为少数民族居民打开向外沟通“常态化”的大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注入新动能。下一步,学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积极深入寻找工作结合点,增进学校推普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科学化,为边疆的建设发展和民族团结贡献东华理工青年力量。(文/王玉颖李莹高雪妍 图/李欣怿 汤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11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