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山歌源远流长,以歌声伴随着农事劳动和生活。为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木洞山歌,传承非遗文化,推动文化繁荣,2023年8月3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江送巴南水,共筑振兴梦”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了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文化服务中心,了解了木洞山歌的发展历史,学唱了不同风格的木洞山歌,体验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图为志愿者与工作人员交流
促进团们一行人来到了木洞镇文化服务中心,从文化宣传栏展板了解到了木洞山歌是传唱于重庆市巴南区的民间山歌,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还延续着木洞人民的生命记忆、蕴藏着木洞民族的文化根源。在巴南木洞,木洞山歌深受人民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吟唱,不仅在田间,在山间、小路上都能听到他们的古朴的歌声。山歌歌词丰富多样,有谈情说爱的情歌,有歌颂山乡风貌的赞歌,指人行正的劝歌,这些歌曲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木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的歌词源于木洞人民的生活,有感而发,由情而生,生动的歌词归于木洞人民真挚情感的表露和丰富生活经验的体现。由此可见,木洞山歌魅力无穷,木洞乡愁萦绕心头,让木洞人民精神共通、文化交融、心心相印。时代呼唤经典,传承需要精品。我相信木洞山歌在巴渝文化的熏陶之下,也可以制作出更具现代气息的山歌精品,让这段木洞乡愁被更多人听到。木洞山歌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宝贵财富,是巴渝文明史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我们希望每一位青年都力争成为非遗文化保护人、传承人,让非遗之花,愈绽放愈盛!
图为志愿者赏析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地政府对木洞山歌的重视并对其发掘、继承与发展,木洞山歌成为了巴渝民间文化的一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木洞山歌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促进团们认为木洞山歌歌词朴实无华,却能直击人心的原因归根结底为这是劳动人民的歌。它唱出了巴渝人民纯厚、质朴与善良的品质,维系着劳动人民最深层的集体记忆。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山歌旋律,是几代人的共同回忆,承载着深厚的家乡情与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传承山歌文化通过集体记忆促进文化认同是乡村文明得以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更是提升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振兴乡村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保护与传承山歌文化,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图为志愿者学唱木洞山歌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在听讲、说唱以及交流中,志愿者们感受到了木洞山歌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关心、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志愿者们体验到了木洞山歌的魅力,深入了解了木洞山歌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歌唱艺术,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通过欣赏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木洞山歌风格,志愿者们由衷感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亲身体验、传承创新才能够让木洞山歌这项非遗文化“活”起来。纷纷表示只有引导人民群众切身感受非遗在新时代融入当代生活、服务百姓民生的生动实践中,才能共享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图为志愿者与非遗传承人以及工作人员合影
最后,非遗的保护传承,重在融入现代生活、展现时代价值。放眼新时代,作为一名木洞山歌非遗文化继承者和传播者,正吸吮着中华文明的滋养,赓续着深入骨髓的精神血脉。我们应激扬起蓬勃的青春力量,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生动讲好非遗多彩故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22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