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第六天,全体老师乘坐乡村大巴从文化馆回到学校。路上,支教队员观察到,乡村的道路满是泥泞,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像是有人人为在中间制造了一叠波浪。支教队员随着公交车的颠簸上下左右晃动。
支教余老师感叹道“可能对我们来说,这些艰苦的条件只是暂时的,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辈子啊”生活在这里的人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艰险环境,他们没有地方可以逃离。甚至由于教育的落后,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逃不出大山。山外的世界不一定比山内的世界美妙,但见识过山外世界,经过取舍,可以将山内的世界建设地更加美好。
公交车上还有司机乘客为“一两元”的费用争执不休,这让本就晃动的路途更加惊险。支教队员想去劝,但是他们听不懂阳新话,而且部分阳新老人也不一定能理解普通话。语言,横恒在他们之间,成为一种人为的交流障碍。联想到当地人平舌音翘舌音不分,这更加坚定了支教成员“教好普通话”的决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且孩子们太小并不具备相应的辨别能力,所以长久处于这种环境之下,支教队员发现部分孩子有说脏话的习惯。积重难返,习惯难改,虽然支教队员多次强调这一点,可学校的教育并不能代替全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也至关重要。
于是,支教队员决定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疏通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并就孩子遇到的问题和家长进行讨论。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作用下,家长表示今后会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并创造有利于孩子学习的语言环境。
履霜至冰坚,想改变一个地区落后的风貌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当每一个人熟练掌握这门工具后,与外界沟通也就没有了阻碍,当更多的人走出去,更多的路修进来之时,便是乡村振兴,教育进步,国富民强之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38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