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济南7月18日电(通讯员 贾书欣)为了更深一步去领悟乡村之中的中华精神,8月10号,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诗和远方,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队员在济南市开展实践活动,感悟深植于农村的中华精神,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钱穆先生曾有言:“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无文化之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以深厚的文化沃土为支撑,凝聚起民族强大的向心力。而乡村振兴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复兴,人民的幸福生活,其中追寻乡村中蕴涵的优秀文化精神尤为重要。
乡村文化根在乡村,为了深入了解乡村文化,领悟乡村精神,“青春聚力正当时,星火传承担大任”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了白泉家园社区进行乡村文化领悟。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里老人很多,有着丰富的阅历,感受过自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美好生活的巨大变化,与新中国同风雨,共患难,对乡村文化深有感触。实践队员在社区中寻访这些老人,向他们询问新中国旧事,倾听老人口中的红色故事,队员们好像身处其境,感受着中国共产党带给白泉家园社区的巨大变化,领悟着在天灾人祸面前,乡亲们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精神,老人的述说中更有英雄事迹,队员们也在其述说下了解章丘红色英雄辛锐、盛习友的英勇事迹,领悟其红色精神。
物多达26000件,是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2015年8月曾作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龙山文化卫星会议分会场。精品展览《洛庄汉墓文物展》和《危山汉墓文物展》获得“第三届(2015年度)、第四届(2016-2017年度)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殊荣。
章丘博物馆整体建筑为近不规则三角形,现阶段陈列展览在一层。序厅迎面是一幅大型汉白玉浮雕墙,展示了章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顺时针方向第一展厅为“章丘寻古——章丘历史文物展”,集中展示章丘古文化序列以及章丘历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第二展厅为“惊世汉王陵——洛庄汉墓文物展”,展示洛庄汉墓出土乐器、青铜器、车马器等精品文物;第三展厅“车马威仪——危山汉墓文物展”,展示圣井危山出土陶兵马俑、车及陶窑遗址等勘探、发掘的所有资料和成果。
自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至今,不但有大量本地市民前来参观,还吸引了许多外地市民及外宾慕名而来,区博物馆已成为展现章丘悠久历史底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队员们深刻地意识到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承载天荒地老,又怎能一见如故?不经历沧桑巨变,要如何再见如初?”除此之外,实践队员还观赏出品文创产品来感怀于他们身后的沉淀和先人的智慧与情怀,产生遥远的共鸣,于是为之震撼,为之自豪,为之热泪盈眶。他们既是载体,昭示着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举世无双的万千气象,又是纽带,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凝聚着、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绝。
倾听着老人的故事诉说,队员们都从中收获很多,同时实践队伍决定参观文博中心博物馆,章丘区博物馆创建于1984年,2018年5月份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文博中心新馆于2016年元旦正式启用,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为9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26000件,是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2015年8月曾作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龙山文化卫星会议分会场。精品展览《洛庄汉墓文物展》和《危山汉墓文物展》获得“第三届(2015年度)、第四届(2016-2017年度)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殊荣。
章丘博物馆整体建筑为近不规则三角形,现阶段陈列展览在一层。序厅迎面是一幅大型汉白玉浮雕墙,展示了章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顺时针方向第一展厅为“章丘寻古——章丘历史文物展”,集中展示章丘古文化序列以及章丘历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第二展厅为“惊世汉王陵——洛庄汉墓文物展”,展示洛庄汉墓出土乐器、青铜器、车马器等精品文物;第三展厅“车马威仪——危山汉墓文物展”,展示圣井危山出土陶兵马俑、车及陶窑遗址等勘探、发掘的所有资料和成果。
自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至今,不但有大量本地市民前来参观,还吸引了许多外地市民及外宾慕名而来,区博物馆已成为展现章丘悠久历史底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队员们深刻地意识到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承载天荒地老,又怎能一见如故?不经历沧桑巨变,要如何再见如初?”除此之外,实践队员还观赏出品文创产品来感怀于他们身后的沉淀和先人的智慧与情怀,产生遥远的共鸣,于是为之震撼,为之自豪,为之热泪盈眶。他们既是载体,昭示着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举世无双的万千气象,又是纽带,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凝聚着、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绝。
漫长的岁月匆匆流逝,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风流情韵,无论是帝王旧事还是百姓人家,曾经鲜活的景象,都淹没在逝去的时间里,只有保存下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才是历史最忠实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成为岁月长河中淘洗、沉淀的遗珠,闪烁着恒久的光芒,借由这些珍贵的遗产,才得以触碰前尘往事的历历脉络。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感叹道:“我们民族的精神不是空的,他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地保存在我们的文化遗产里,并靠着这雄厚的遗产世世代代传承着。”
宝贵的文化遗产中蕴藏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它们扎根于时间深处,历经数千年而枝繁叶茂,不断丰富,不断充盈,生生不息。一口古井、一棵老树、一座石碑、一个器皿……它们都来自时间的深处,蕴藏历史的温度,如老者般讲述着代代相传的故事,亦如丰碑般承载着民族情怀。
时代发展如滚滚的车轮,永不停歇,亦如转动的齿轮聚力向前,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蕴藏和承载着的民族精神,如同永不枯竭的燃料为祖国发展前进提供最充足的能量和动力。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毂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乡村文化富有生命力,我们应尽可能地系统感悟了解,因为它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青年更应努力传承、弘扬乡村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275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