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寿州非遗,传承楚都古韵,弘扬寿州新风,8月3日,合肥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院级重点团队——寿州文旅融创团队前往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报恩寺街,对香草技艺传承人郑以禄进行了采访,并在寿县首届“寿州工匠”李芬芬的指导下学习了端午节香包的手工制作。
团队与寿州香草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合照
有句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寿州香草的气味也不怕“巷子深”,可称为香飘万里。进入报恩寺街,清和绘影的队员们就都开始嗅到了幽幽清香,沁人心脾,且引人遐想。除此之外,寿州香草工艺品的制作也颇让人惊喜。队员们迈进郑氏寿州香草店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设计新颖的香囊。再向前走,几排刺绣精美的团扇列在柜台之上,团扇绣的无论是孔雀、熊猫等动物,还是梅花、竹子等植物,皆栩栩如生。然后往左回头,工艺精湛的手包挂于墙上,色彩缤纷。在旁边,还能看到店员细致的制作香囊过程,手艺极其巧妙。总之,在这里不仅满足了人的嗅觉之欲,还让人眼花缭乱。
寿州香草成品展示
寿州香草是故乡的“香草”。《凤台县志·食货志》记载:“江蓠,土人谓之离乡草,惟报恩寺后产之。或种以为业,十月布子,四月而刈,为煮之,纳诸坎,蹈以出汁,经宿而暴之,气类苏荏,妇女以渍油膏发,远方多来售之者。其草出境乃香,故谓之离乡草云。”据说它远离故土,其香益浓,游子佩带于其身可免思乡之苦。这是寿州香草又名“离香(乡)草”的真正原因。郑以禄十几年前离开故乡时,外婆给他收拾的行李放了一些“香草”,并叮嘱“想家了,就拿出来闻一闻”。当闻到如此亲切的味道,就让他神回故里,仿佛仍在故乡。香草在,故乡在,这也是他已七十八高龄,仍始终坚持香草的原因。
寿州香草不像世上公认的四大顶级香料沉香、麝香、檀香、龙涎香,让人感觉如高居庙堂、附庸雅士、触不可及,而是犹如东邻女伴、村歌社鼓、和蔼可亲。第一次闻它,会感觉清香无邪,直达心扉,绵延不绝,聚神安心。它生长于寿州古城东隅报恩寺周边的郑家庄,现为寿春镇东园村,总种植面积约四十亩。郑以禄说,种植超过此范围十多米之外,香草就会由空心变成实心了,且全无香味,因此,绝不可异地种植。曾有好事者偷草盗土回去种植也徒劳无益。寿州香草守护着此地,为人们避瘟除秽、安神醒脑、驱蚊防虫。
香草虽是寿州独有的传统绿色香薰植物,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外来化工香薰、香料的冲击,香草几乎没有了销售市场,以至于种植、生产都已近消失,连老祖宗以前留的窖池都不见了踪影。甚至在“文革”时期,香草被列为“资产阶级毒草”,不准耕种。但郑以禄冒着重重危险,在自家院里偷偷种植,凭借幼年起先辈的耳濡目染、口授心传,对香草的习性了然于胸,对耕种到收割及一系列复杂加工技艺过程的娴熟,重新建造了香草窖池,保护了香草的种植及制作技艺,保存了香草种子的“星星之火”。
在店的内室,李芬芬精心准备了做端午香囊的各种材料,不同的面料、香草包,还有一些缝纫工具,如针线、剪刀等。并且还准备了一个香囊的模板。因队员们都是初学者,本需队员个人剪裁和缝制的的布料也被剪好,用针线固定在一起,并保证了四周留有一段便于香料的添加开口。队员们在李芬芬的指导下,有序地穿针引线、打结、缝固提绳、加入香料、封固缝口。最后,队员们都完成了香囊的制作,将香囊修整,竟然还没有无多余线头。
李芬芬指导团队成员制作寿州香草画面
在做香囊的过程中,李芬芬说,她在平时会开展手工制作课程,帮助社区辖区内低收入女性、无收入女性、残疾人及儿童群体。并且目前通过国家的特色扶贫产业的扶持,香草在本地形成了特色产业,但尚未形成规模市场。手工制品可以在家自己生产,产品可以通过当地交易市场或通过特色宣传渠道流通国内外。但当地有不少女性因为家庭坏境和自身思想束缚,一直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创造就业意识。她希望通过活动让她们学习技术,提升创业意识,来发展自身。并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还有儿童,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发展。这些是以香草为桥梁的活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帮助着当地人民。
制作寿州香草画面
虽寿州香草传统制作技艺已入选淮南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寿州香草的传播并不深远,仍有许多年轻人对此不了解,甚至包括当地年轻人。所以将传统制作技艺弘扬下去,使之绵延不绝是需要攻克的难题,把香草不离不弃,弘扬香草文化,努力让寿州香草成为人们青睐的旅游特产,让回家的游子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都能带着故乡的情结和异地的芳香归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2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