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寿县文化旅游潜力,突破旅游发展中的阻碍,调查研究寿县历史文化、当地特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8月4日中午两点,合肥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寿州文旅融创团队前往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豆腐村胡大泉非遗豆腐坊对八公山豆腐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胡学兵大儿子胡志东进行了采访。
团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志东合照
正午两点,烈日炎炎,刚进豆腐坊,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靠墙的两边都堆了一大堆大豆。胡志东身穿黑色背心,下着一短裤,脚蹬胶脚,和母亲一起开始了下午豆腐的制作。首先,大豆选取的是八公山乡蜘蛛湖、寿西湖的优质黄大豆,在选料时还仔细地将大豆中的烂、坏、瘪豆一一拣出;其次是浸泡,因科技的进步,在以前是挑来大泉泉水进行浸泡,而现在则可以直接打开水龙头,但浸泡时间仍是根据季节、温度的变化来决定的;然后是磨浆,将浸泡好的黄大豆掺兑泉水,用机器研磨成浆汁。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细致的囗感,胡志东在入缸处放一过滤,去除杂质;再然后在煮浆时,将生豆浆放入土灶大铁锅里高温烧煮,并随时观察锅里豆浆表面色泽变化情况,添加杀沫剂消除泡沫,这时,胡志东还盛了一大碗豆浆给队员们品尝。这里豆浆的味道与其他的豆浆相比,格外的浓厚香醇。到点膏时,在热豆浆中兑入严格计量比的石膏并冲浆两次;在养花时,把豆浆静置十分钟左右;在压单时,将豆腐脑放入垫有白棉布的篾箩里压制成型,整个流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而胡志东整个人也大汗淋漓。
为了制作豆腐采购的当地优质大豆
胡志东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主动继承了家庭传承的技能,跟随父亲学习豆腐制作技艺,这为他后来进行豆腐传统技艺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十五年的学习,他继承了父亲的豆腐加工作坊,开启了他的八公山豆腐传统技艺传承的生涯。长期的加工生产过程和现代科技的冲击,胡志东没有跟随那些低成本高收入的豆腐工厂,仍然坚持继承传统,延续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经过摸索、总结、提炼,并结合从父辈那里学到的技术,改良优化了部分设施,使制作豆腐的速度有所加快,降低时间成本。
清洗大豆
压豆腐关于豆腐的起源,历来说法很多。古代即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孔子时代即有豆腐,一说是豆腐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前一种说法支持者不多,后一种说法则自宋以来长期流传。相传是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修道炼丹时发明了豆腐。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谢绰拾遗》中也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刘安,始传其术于世。”陆游诗“拭盘推连展,洗釜煮黎祁”,详细描述了当时制作豆腐的技艺和流程。胡志东说,寿县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是经汉淮南王刘安的宫廷流传到民间后,在长期的生产制作过程中,经过技师们长年累月的实践、探索、提炼,技艺日臻完善,逐步形成其核心技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制作技艺受到冲击,在寻求如何创新的路上,胡志东遭遇过困难重重,工厂工业化、量大、价格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父辈传统技艺制作豆腐的坚守为他指明了道路,胡志东仍坚持传承老一辈的传统技艺,沉下心、扎实、脚踏实地追求高品质的豆腐。接下父亲胡学兵豆腐坊,始终坚持高品质,他加工生产的八公山豆腐供不应求,稳定地向当地的一些宾馆、酒店提供豆腐,还卖到了合肥、上海等大城市,甚至出囗到国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寿县八公山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胡志东在网络上积极宣传八公山豆腐,向想要学习八公山豆腐传统制作技能技艺的同志传授技艺,分享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豆腐制作水平。
团队成员体验豆腐的制作流程画面
豆腐传统制作技能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璀璨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突出贡献,作为中华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县八公山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必须要薪火相传,一代一代传续下去,要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保护、传承和完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221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