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身为重庆本地人,我也是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也是第一次了解到在重庆的区县中,还埋藏着一颗龙珠——“龙乡”铜梁。踏上这片土地,算不得轻易,沿途上也有着许多的风景。“龙乡”在自己这片土地上,将“龙文化”这张灿烂的名片多方位的展现在访客面前。公交车有着“龙乡”的定制皮肤,文化馆里有着专属的非遗保护办公室,非遗负责人对龙舞的发展传承如数家珍……龙乡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浸润在“龙文化”之中。
我们在少年文化馆里偶遇了一场龙舞表演:金龙随着红色的龙珠上下翻滚,全队唯一的小姑娘挥动着引领着整条巨龙的龙珠,灵活地在金龙之中穿梭,年轻的教练在一旁指挥着动作。本以为是校外的某一个舞龙机构,却在询问之下得知,教练是一位市级非遗传承人,并在文化宫进行志愿教学服务,而舞龙的小朋友刚刚小学毕业,准备奔赴不同的未来。这是一群很幸运并努力的小朋友,或许他们在学习上并做不到优秀,但是在非遗传承上,他们却站在了第一线。
图为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龙舞教练张老师向小朋友们讲授龙舞技巧。重庆大学铜梁龙舞实践团 彭俊洁 摄
非遗的未来并不仅仅在于眼前的非遗传承人,更是在于其在青年少年一代之中的延续。我们在文化宫的非遗负责人那里了解到目前的非遗传承人之中,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铜梁龙舞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黄廷炎先生也已是杖朝之年。我们当天所见到的张教练是为数不多的年轻梯队里的一名,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或许张教练的级别并不高,但他却时刻铭记着自己身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应承担的责任,他向我们耐心讲解了这只舞龙小队的训练原因,并悉心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想要成为一名受国家认可的非遗传承人并不简单,国家对此出台了相关政策,经历层层选拔,并要接受长期持续的监督考核,才能守住其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这是传承人对自身传承的尊重,也是国家对于非遗传承的尊重。近些年来,各地不断有新的非遗项目的确立,这是对其的保护,但同时也昭示着一个事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需要我们的保护。
图为小朋友在青少年宫练习龙舞。重庆大学铜梁龙舞实践团 蒋心雨 摄
我们实践项目的带队老师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很好奇一个问题:作为德语的学生,为什么会想到去传播中国非遗铜梁龙舞呢?外国语言文学,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出国,前往国外的广阔天地,进入外企,扎根国外。但作为一名学习外国语的中国人,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成为沟通的桥梁、传播的使者。语言专业的知识不应该仅仅沦为考试证书上的分数,更应该成为有效的产出。在这个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之中,虽然我们与德国相隔遥远,但我们仍能向其传递我们的理念精神,向其展示我们的优秀文化。中国非遗不应只局限在国内,更应该走向国际,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将龙文化与龙精神转化为适合德国友人阅读理解的方式,不是普通的机翻,而是饱含着自身理解的讲述介绍。我们会向国家证明,中国并不是在为国外培养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正慢慢被我们肩负起来。
我们的寻龙之旅并未有结束,或许四个学生的影响力显得微不足道,或许铜梁目前并没有如此的打算,或许未来的前路还很艰难。但灿烂的火龙演出,更深处的龙文化与龙精神还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并将其传达向世界。总要有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就不能是我们呢!
图为重庆大学铜梁龙舞实践团在铜梁区图书馆合照。重庆大学铜梁龙舞实践团 彭俊洁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41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