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工业大学寻味“梅”食实践队前往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非遗“梅”食,开展实地调研,同时研学客家文化、采访村委了解乡村生活,希望探索一条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
遇见非遗
活动中,实践团队委托锦鸡村主任陪同我们前往南口黄皮豆干手艺人林小龙先生的住所,就当下锦鸡村豆干产业现状与他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展开了细致的交流。林先生虽身体抱恙,但仍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与我们进行了深情的交谈。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了豆干的制作过程与绝佳口感的来源,对黄皮豆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南口黄皮豆干手工技艺传承人林小龙先生进行交流,了解当地豆干产业发展情况
他告诉我们他制作的豆干是纯手工而非机器,纯手工制作是为了保持豆干绝佳的风味。制作过程不难但步骤繁多,不能急于求成。传承人也从中逐渐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耐心,这不就是我们在文化传承中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吗?
道别了林小龙先生后,我们一行又来到了车陂仙人粄传承人饶仕雄先生家中。在与他的交谈中,团队也获知饶氏仙人粄的服务宗旨与主打方向,主要服务于邻居街坊,并坚持手工制作,保质保量,让人感受到味从口入、美从心生的快乐,深受众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图为南口镇仙人粄手工技艺传承人饶仕雄先生正在制作仙人粄
两次非遗美食的探索,让我们懂得了手工制作的价值,在于情感与积累。无论是豆干传承人还是仙人粄传承人,他们制作美食的精湛技艺,无一不是通过学习与坚持,用岁月的积累沉淀出来的。每一次落勺,每一次晾晒,都倾注着手艺人的心血。这些美食手艺承载着传统的味道,蕴含着情感的温度,经过岁月的沉淀,才最终成为如今的非遗传承美食。
寻客文化
活动中,团队自发前往客家博物馆,与客家文化展开了深层次的谈话。队员们跟随着解说员的脚步,一步步了解客家人的历史渊源。从陶器到木雕工艺品等客家文化文物,随着探索的深入,一步步沉浸于寻找“客从何来”。先民的五次迁徙,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从饮食起居到婚嫁书院全面感受这个古老民系的文化魅力。梅州籍将军的风采和历史功绩对我们感触极大,他们为梅州客家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建设新中国谱写绚丽的华章。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客家博物馆合影留念
活动期间,队员们还前去参观了松口古镇,了解客家美食企炉饼与华侨文化。古镇岁月沧桑而又格外有韵味。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侨乡松口镇,是梅州甚至闽粤客家地区的人们下南洋谋生的必经之路。无论是老街的连片骑楼,还是码头旁的松江大酒店,一砖一瓦都见证着积淀于街头巷角的历史过往,无不折射出客家文化的伟大辉蕴。松口古镇一行让我们更加了解客家游子的赤子之心,感受到这醇厚绵长的客家人文。
图为实践队队员向店主了解当地美食企炉饼与松口悠久的华侨文化
访问村委
在与侨乡村村委主任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侨乡村目前以乡村旅游为主,但研发出的文旅产品宣传效果不佳。大部分年轻人为了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外出打工。社会实践是青年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与主任的交谈让我们懂得实现乡村振兴的不易,队员们纷纷感叹基层工作的艰辛,并表示会积极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与侨乡村村干部交流后合影留念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在活动中,寻味“梅”食实践队成员品味传统非遗美食、了解客家特色建筑、感受客家文化独特魅力,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此次三下乡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我们绘就青春画卷的步伐并未停止。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我们将不忘初心、笃行不怠,点亮青春理想、激昂奋斗旋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53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