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为了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酒厂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发展出路,增加人们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注以及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继续巩固开拓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长尝酒久”——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仁怀市特色酒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实践团决定来到“酒文化之乡”,参观位于茅台镇的中国酒文化城。
7月5日,临近午后,在炎炎烈日之下,我们踏入中国酒文化城的绿茵道。一如我们走到茅台镇的任何角落,酱香酒的清香依旧弥漫在中国酒文化城的空气中。走进古韵满满的建筑,清雅幽静的环境让人惬意无比。
中国酒文化城将中国五千年酒文化的辉煌和精髓融入到酒源馆、酒技馆、酒韵馆、酒俗馆、酒器馆、茅台馆、茅台名酒世界馆、规划展示馆等八个场馆中。步入酒源馆,展示柜中经过千年的沉淀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绿色的战国古酒引得我们惊叹连连;走进酒韵馆,大量的关于酒的诗词歌赋和匾联让我感受到了酒文化历史的悠久缠绵与豪气冲天;踏入茅台馆,古人制造茅酒步骤的小型雕塑让人仿佛身临茅酒制造之境,切身体会到祖先的非凡智慧和茅台酒的无与伦比。
图为实践成员在康祥酒业学习酒品灌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季思辰 供图。在博物馆里我们观看了关于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砸坛子凭酒香荣获博览会金奖的故事。茅台酒的负责人带着来自贵州深山里的美酒来到大洋对岸,面对评委的看不起和不公平对待敢于用一怒摔坛子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这一壮举是源自中华民族骨子里的血性,是不屈于人的反抗精神的写照,也反映了我们对自身酒文化的自尊自信。
在茅台馆,书写着“红色茅台”的动人故事。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在这片布满红军血汗泪的土地上,红军与茅台人民不分彼此,鱼水情深,皆融在这一坛坛茅台酒中。在那艰苦的年代,茅台酒不仅解渴,还能消炎止疼。当我们阅读这些故事时,似乎感到有一刻,我们也与这样可歌可泣的精神共同呼吸。
参观完国酒文化城,我们来到茅台镇制酒企业参观酱香酒的具体制作过程,但最令我震撼的,还是当我进入制曲车间时,看见的景象:堆积如山的酒曲边,工人用铲子铲出适量酒曲倒入槽具中并以一种有节奏地方式光脚踩动着。带我们参观的叔叔解释道,首先,通过脚的温度和力度,可以使原料更好地进行发酵。其次,人工踩它的松紧度才能达标,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而机器压出来的太死板。
在观察工人们踩曲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专注和协作。他们互相配合,保持着一致的节奏和力度。这是一种需要默契和协调的工作,要求工人们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他们的脚步显得有力而有节奏,仿佛在跳一支独特的舞蹈。
参观过程中,我还尝试了一下踩曲的工作。我发现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需要一定的力道和平衡感。但当我真正投入其中时,感受到高粱和酵母在脚下的变化,我仿佛与酒的制作产生了某种连接。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更加珍惜酿酒师们的努力和付出。
图为祥康酒业制曲车间的工人在踩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季思辰 供图。在30多度的高温夏日里,巨大的制曲车间只有几个风扇再不停转动着,流下的汗珠黏在衣服上让我感到非常难受,但工人一直在不停地踩着,甚至有得热得脱去了上衣。负责人说到,这里的工人工作时间是从凌晨三点到中午十二点,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间是微生物最活跃的时候,利于发酵,这样做出来的酒口感更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间凉快一点,工人不容易中暑。
制酒创造出了许多工作岗位,这里的工人不必再上山务农,在烈日下劳作却获得微薄的薪水,他们走进工厂里,在各个生产车间工作,虽然也很辛苦但却不必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薪水也变多了,我觉得这就是制酒业给附近劳动人民带来的切切实实的福祉。
无论是国酒故事中蕴含的令人动容的民族精神,还是“红色茅台”的动人故事,亦或是众多工人的辛勤劳作……一切都是那般震撼,我感受到了一方文化,感受到了起舞的生命。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仁怀市特色酒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仁怀市特色酒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酱香酒产业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仁怀市向着千亿经济强市快步迈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答卷。
尽管仁怀特色酒文化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仁怀市特色酒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并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仁怀市特色酒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提供宝贵的发展思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54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