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记载道:“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有一批文物工作者,与时间独语,与青瓷对话。他们就像扫地僧,隐于泛娱乐化和快节奏的俗世,潜心开悟。在红砖绿瓦间,在高墙大院内,他们日复一日地做着在旁人看来极其枯燥单调的工作,却在每分每秒里注入了他们无尽的温柔和细腻,诠释着指尖上的传承。
好比我们联系到的研究所的应周挺老师,作为施珍大师的徒弟之一,他以谦卑和敬虔的态度修炼,以时间和经验磨砺自己的作品,以汗水和心血培育美的果实。他“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的坚守,也令人触动不已。
我们有幸邀请到王丽莉馆长进行了访谈。尽管周一闭馆,但是王馆长还是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谈吐间言笑晏晏,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只觉洋洋盈耳。期间让我深受感触的就是,王馆长对大到主题意义,小到每一次活动,都了如指掌。哪怕面临不可控的疫情的侵袭,博物馆也能主动及时地调整策略。在关怀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基础上,尽可能以线上的形式进行越窑青瓷文化的输出。文物是过去式,但学习文物永远处于现在进行时。我想,上林湖越窑青瓷的繁荣,必定离不开这帮匠心峥嵘的工作人员。
我们抵达水木清华的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釉色引人进,至此青黄接。在陶艺工坊中,有几位身着绿色工作服的老师们,对待我们这帮“大朋友们”,也拿出百般的耐心,丝毫不搪塞。其中一位叔叔在正式上手前,细心为我们讲解了注意事项,用生活化的语言和亲切的肢体动作舒缓略显沉闷的气氛。每当有同伴哀嚎于土坯的“不听话”和塌陷,老师总是能及时上前支援,化腐朽为神奇。面对手稳和有天赋的组员,也不吝于赞美。之所以动容,大抵是被他们不经意间露出的微笑、炯炯有光的眼神所感染。这是他们的日常,却能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造就非凡。“守的是技艺,也是记忆;留的是手艺,也是守艺。”
“秘色瓷都,智造慈溪”。进入文旅局,八个大字映入眼帘。我们提前联系了文物管理的负责人黄松松老师。提及大众对文物普遍停留在兴趣的层面,对内里的信息不明就里时,我们也深有同感。人员的不足、经费的缺乏、大众保护意识的薄弱,都是在保护管理文物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亟需我们搏斗。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好像一块块拼图,拼接出更为完整的沧海桑田。“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像古时候青瓷广泛用于生活中的现象会逐渐兴起,这也是我的一个美好祝愿。”这是黄老师的期冀,也是我们的笃信。
“技艺容不得欺骗,技艺里没有捷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流行和网红代替日积月累的沉淀,当精密的机器代替轻巧的双手,人类文明在膨胀,也在萎缩。但总有那么一批匠人们,他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这是工匠无声的明慧,手上的开悟。
他们潜心钻研china如何改变China,驰而不息,笃行致远,重新解读宋韵文化生命之脉络,顺应海丝之路、一带一路的时代发展战略,以兑现上林湖越窑青瓷生生不息的永恒传承。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工匠,但愿每个人都能赓续工匠精神,延续从历史门楣中走出的深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61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