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7月22日电(通讯员 潘亚男)
“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作为中国泥塑之乡,姜庄镇聂家庄村依托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全面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入乡求真实践队来到高密市聂家庄西村,探访姜庄镇如何让聂家庄非遗泥塑重新“活”起来。
取土、和泥、制模、制坯、脱模、修坯、制哨、装哨、接胚、涂粉、彩绘、上油……十来道工序,哪一道也不能马虎,一团泥巴经过一系列揉捏,如变戏法似的被捏成了古朴可爱还会“呜呜”叫的泥老虎作品。“泥老虎”是聂家庄泥塑的典型代表,相传“纸老虎”的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其型、色、声、动俱全,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实践队员有幸采访到了国家级非遗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鹏。他从聂家庄泥塑的起源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逐一向实践队员介绍,“非遗文化需要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活力。”聂鹏说。随后,聂师傅带领着实践队员参观他已经完成的泥塑,为实践队员详细地介绍相关产品的制作材料、工艺流程等,并且他表示,在继承传统手艺的同时,自己还想方设法对聂家庄泥塑进行创新。他将美术颜料替换过去的化工颜料,进行上油处理,解决了褪色问题,并且引入几十种历史人物形象,极大扩展了泥塑的种类。
图为聂鹏师傅正在向实践队员讲述自己学习泥塑的经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牛爽 摄
实践队员在走访的过程中,一位正在捏泥塑的村民主动前来向我们介绍聂家庄泥塑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之前几年,由于制作泥塑耗时长、成本高、利润少,村里坚守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年纪也越来越大。不少村民宁愿种地、打工,也不愿从事这个泥塑创作,手艺难以传承下去。而且过去泥塑加工存在小、散、乱的问题,各家做各家的,规模也小,效率很低。”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宗传说道。
图为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宏希正在为泥老虎涂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牛爽 摄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来到传承人聂宏希师傅的家中,看到其正在为即将完成的泥老虎进行涂粉。根据聂宏希师傅介绍,他所制作的泥老虎在形象和色彩方面突破传统,颜色更加鲜亮,形象更加趋向卡通化,这也正迎合当下儿童的需求。如此一来,随着它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它的消费购买力也随之增加,从而扩大消费带动泥塑产业重新发展。
同时,聂宏希师傅还为我们介绍这个泥老虎为何会“呜呜”叫的原因。 “坯子分两部分,一前一后,用牛皮纸粘住,头部的一端安装能发响的苇哨,只要推拉、摇晃泥塑,空气流动穿过苇哨,即可发出声响。这可是我们聂家庄泥塑所独有的。”聂宏希指着“叫虎”的中间部位说。
图为聂家庄泥塑的“叫虎”成品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单瑞淇 摄
随着整个社会对非遗的重视意识、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逐渐增强,非遗传承人这些不曾被关注的创造者守护者逐渐走到文化建设的舞台中央。根据聂鹏介绍,之前被忽视的非遗文化能够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默默守护与奉献,而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非遗传人,不仅要继承,更要创新性发展与转化,让非遗重新“活”起来。
近年来,姜庄镇依托聂家庄泥塑文化丰厚底蕴,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全力推动聂家庄泥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因子,进而推动文化振兴,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两创助力乡村振兴的“姜庄路径”。
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员对聂家庄非遗泥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更加心存敬意。非遗传承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非遗传承已基本上是共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非遗进校园等方式,让更多的青年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在青年学生群体中培养高层次的非遗人才,让非遗和科技相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聂家庄社区工作人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亚婕 供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89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