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表明劳动教育课程已成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且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地区开展有关乱象治理,减轻学生负担,为学生腾出空余时间,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赢得时间。鉴于此,劳动教育课程理应遵循党中央指示,迈向课程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从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课程观念、科学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因地制宜制定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外教学实施、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社会资源等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为更为真切的了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领域函待解决的问题,助力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2023年6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至诚无息实践团赶往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进行实地调查探究。团队深入了解日照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和下半年实施方案,分析当下面临的现实阻碍,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措施和路径,助力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加速素质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劳动教育价值回归。
纸上春秋,剖析劳育现状
2022年上半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今秋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良好的教育生态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新时代教育改革必须回归育人初心,回归教育本真,确立育人是教育的原点,让劳动教育融入少年儿童的生活,在时代变幻中永葆生命与活力。从“双减”政策的导向来看,教育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扭转基础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团队及时跟进了这一教育热点问题,发现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仍面临着课程建构共同体未建立、开发时效不强、育人价值缺失等困境。在了解到日照市各中小学均启用了劳育新方案后,团队成员一致讨论后选择将日照市教育局作为本次实践调研的主要地点,并分三组实地走访了青岛通济实验学校、宁津县第一中学、博山市源泉区裕禄中学。团队一方面紧跟日照市最新政策、分析政策导向、商洽调研事宜,另一方面集思广益,提出问题后整理汇总,为后续实践调查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脚踏实地,线上线下同调研
为更好的了解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群众对新政策的态度及看法,团队制作调研问卷,通过大范围的发放,积极推动线上调研活动。同时,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至诚无息实践团来到日照市教育局,在与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初步交谈后,由劳动教育领域主要负责人陈主任为成员们提供相关重点资料、为成员们解疑答惑,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最新提出的分工方案。由于各中小学具体的劳育实践各有特色,为了更为科学的完成调研,团队决定兵分三路进行实践调研。其中,三组小队分别调研青岛通济实验学校、宁津县第一中学、博山市源泉区裕禄中学,在与各单位相关负责人交谈过程中团队了解到,现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呈现“被动劳动”的形式,学生参加劳动多在作业、任务、评比、加分等外在因素的驱动下进行,参与劳动的动机趋向于外在。长期的“被动劳动”会使学生内心产生对劳动的负面认知,这与劳动教育的育人初心相违背。因此,如何让学生摆脱脑力劳动的压力,脱身久坐生活的束缚和消极娱乐的诱惑,自发主动地参与到“出力流汗”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是劳动教育有效开展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何处归程,探求课程开发
调研完成后,团队召开线上会议进行成果汇报,并在实事求是的基本遵循下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团队探讨研究发现,中小学劳动素养培育止步不前的主要缘由,一方面是学校劳动教育在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偏差,未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未被学校纳入考查的范畴,劳动教育也未在升学评价的指标范围内,于是劳动素养评价一度被排挤在边缘地带。另一方面,民众仍受“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陈旧观念影响,长期忽略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再者代际教育差异下,有些家长产生“名货期待”,不舍得让孩子干家务,对学生的家庭劳动包办代替,更甚者不同意参与学校的社会劳动实践。现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呈现“被动劳动”的形式,学生参加劳动多在作业、任务、评比、加分等外在因素的驱动下进行,参与劳动的动机趋向于外在。一旦外界因素消失,劳动行为也随之消失,无法形成劳动习惯。面对这些制约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桎梏,团队经探讨后一致认为这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少年儿童具备主动参与劳动的内驱力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布局结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平均水平,更需要家长和学的共同努力,家长要多些理解与支持,冷静客观的思考学校劳育相关活动是否有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学校应强化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紧跟政策导向、从深层次解读剖析如何使少年儿童将劳动化“被动”为“主动”,保证劳动教育的高质量有效发展。
扬帆起航,共盼劳育归真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设计,劳动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以实践为主线,按照学段进行进阶性设计。团队认为,学校可以以“劳动+”构建学校“五育融合”新生态,通过小小劳动“田”构建德智体美劳互相融合的大课堂,达到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目标,积极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开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学校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出发,将学生多方面兴趣的满足做指引,进行不同学段目标和内容的设计,让劳动课程的定位就不能仅仅限制于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而是运用学科思维,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此外,在“双减”政策的东风下,乘势而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服务,避免劳动教育的盲目性,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今年9月起,劳动课程已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起开始开设,这就更需要学校加强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地位,积极有效地更新课程理念,增添劳动乐趣,构筑校园劳动环境。开展劳动教育,做到敦本务实、育体育心,使劳动教育真正发挥提高学生素质、家庭幸福美满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倡导社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营造“共建共享”的劳动教育整体氛围,共助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回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399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