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追踪碑文流年,探忆革命岁月”中文传播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庆博物馆和独秀园进行了参观调研。队员们在此倾听革命故事,探寻碑刻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
随红色迹,话革命碑
6个固定陈列,2个临时展厅,串起了安庆的历史文明。在这个以地方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戏剧文物为主体的国家二级综合性博物馆中,团队成员们来探寻安庆城市记忆,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走进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气势恢宏的壁画,在大厅右侧的一个数字化屏幕上,一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数字人向参观者自我介绍,并和市民观众进行互动,提供咨询、导览等服务。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博物馆新近推出的IP形象“安元元”。“我一进来就被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它的智能化震撼到了,”团队成员徐先翔感叹道,“现在还意犹未尽呢!”
馆内二楼的近代文明展厅,便是此次调研的重点。这里陈列着大量的碑刻馆藏,诉说着从鸦片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安庆近代历史的辉煌。团队成员重点关注了馆内的石碑等文物,有建于同治初年的表忠祠碑,用以记念咸同年间战死的湘军将士;有缅怀革命烈士的纪念碑;也有捐赠革命将士的石额……再往里走,一面横卧式的断裂石碑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根据标签简介,队员们了解到此碑应是为纪念皖军北伐队阵亡烈士所立,并且碑分上下两联,联文为:“北伐将才雄,听军前战鼓冬冬,头掷身歼,热血溅销胡羯运;东流江水碧,望天半灵旗隐隐,夜寒风急,忠魂怒涌伍胥潮。”但由于特殊原因,此碑只展现了上联,下联现藏大观亭旧址,该旧址内也曾建有皖江九烈士墓、徐锡麟纪念楼、马炮营起义纪念亭等辛亥革命纪念建筑。据介绍,该碑刻虽然有些残损,但却是北伐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实物见证,对于观众了解当时事件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随红色印记,话革命碑文。队员们回望了志士云气的辛亥风雷、五四新声下的党团建立,从星火燎原到抗日烽烟并最终胜利渡江的一系列辉煌历史。博物馆开放社教部陈主任介绍道:“我们也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集聚你们大学生的力量,将文物讲活。这也是一种对于碑刻很好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碑刻,了解碑刻,爱上碑刻。”
探独秀园,听惊雷声
当天下午,队员们前往独秀园,在碑刻石文中感知过往的峥嵘岁月,于五四历史的追溯下向陈独秀先生致以真诚的敬意。
据了解,独秀园是以陈独秀墓为核心,由大型浮雕《惊雷》、《新青年》碑刻、汉白玉牌坊、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等组成。团队成员首先进入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进行参观,沿着历史的轨迹回顾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事迹,在其发展历程中探寻革命记忆。作为独秀园重点展馆的陈列馆虽建成不久,但其布置精美而巧妙,运用文字、图片、雕塑、实物、绘画等内容,配合灯光、场景复原、高仿文物、LED等表现形式,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现了陈独秀先生从安庆出生到江津去世的人生历程,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馆内还播放了纪念视频,详细介绍了陈独秀先生作为《新青年》主编、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队员孙启明不由感叹:“终于明白为什么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了,他真不愧为中国近代史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物。”陈列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史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陈独秀的人生历程和精神风貌,重点突出了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建党时期的丰功伟绩。
走出陈列馆,映入眼帘的便是浮雕《惊雷》,浮雕介绍了陈独秀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团队成员穿过汉白玉牌坊,踏上柏林墓道,一同探寻《新青年》杂志碑刻。碑刻正面是《新青年》杂志的封面,背面则以图书的形式呈现,上面刻写了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文中的名句。据悉,新青年碑刻是目前国内关于书籍类的最大的雕塑作品,而陈独秀先生的话语,历经百年,仍有余威。队员们立于碑刻之前,久久凝望。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也采访到一同前来追忆陈独秀先生的安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实践团队。“碑刻这一种独特的形式,非常直观地给人展示一种革命精神和革命力量,”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陈队长平时就对红色文化与革命碑刻有一些了解,“在红色文化宣传、红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碑刻,尤其是革命先烈碑刻的关注。”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队的安庆市区之旅也就告一段落,队员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将继续在探寻革命碑文,追溯历史记忆的路上前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2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