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8月23日电(通讯员洪渊德)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悟乡村振兴发展成就,了解雷山县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文旅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8月22日至23日,西南财经大学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苗求索 群山之音”实践队一行10人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分别与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雷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交流座谈会,调研西江千户苗寨和雷山县民族特色村寨文旅发展现状、成就、经验、模式、困境和未来规划等问题,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旅游旺季的西江千户苗寨,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坐落其中。西江千户苗寨研究院创办于2016年2月,是一家由国内知名学者和科研人员构成的,立足西江、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创智机构,在苗族、苗寨、苗文化的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文创、研学实践等领域发挥了突出作用。22日下午,实践队来到西江讲堂,与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开展“西江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交流座谈会,了解西江千户苗寨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有关情况。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孝军、罗双琴、陈艳丽参加座谈会。杨孝军主持座谈会。
罗双琴表示,经过旅游开发和十年发展,西江苗寨取得了村寨面貌有机更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脱贫创富效果显著、旅游品牌日益响亮、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双赢、村民充满文化自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升、“乐居乐业乐游”的和谐景区得以形成等积极成效,摆脱了曾经“富饶的贫困”困境,成功实现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好、村寨美、文化兴、品牌亮、寨和谐、人自信。
图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助理员研究员罗双琴讲解“西江模式”。通讯员 潘钦萍 供图
罗双琴指出,西江十年发展成功的秘诀在于形成并坚持了“西江模式”。“西江模式”是以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旅游开发为发展导向,在经济、文化、社会、经营、脱贫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可操作的运行体系,是民族文化旅游化市场化的有效的组织方式。“西江模式”注重民族文化的“两创”式保护及利用、组织上的多主体共创共建、景区社会治理“民间智慧”的应用、品牌塑造的文化注入、旅游收益的“共享”与“普惠”、经营管理上的“景村一体”与市场化运作,蕴含许多经验智慧,对其他乡村推进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助理研究员们强调,西江千户苗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景区、乡村发展。如提升优化苗家 “十二道拦路酒”仪式用于迎接天下来客;融合“讨花带”“游方”等苗族青年男女恋爱传统活动创编非遗歌舞《情定西江·讨花带》,将苗族古老淳朴的民俗文化展现给游客;传承、改良苗族服装、银饰,发展旅拍产业,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苗族文化体验;改造旧时苗寨“四个一百二”制度为“四个一千二”,助力乡村治理;创新沿用苗族“鸣锣喊寨”增强景区、村寨消防安全;等等。
座谈会上,实践队队长潘钦萍代表队伍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介绍了实践队本次来雷调研的项目简介、前期准备、实践安排、初步发现和未来探索方向等情况,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对实践队前一阶段的努力和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实践队队员还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双方就旅游体验与意见、研究院作用、旅游创意开发、平衡景区商业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和意见交换。
图为实践队队长潘钦萍介绍实践队调研情况。通讯员 黄粤 供图
贵州省雷山县是苗族文化的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全国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国家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近年来,雷山县立足“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浓厚的苗族文化和强大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文旅产业,取得了积极成效。23日下午,实践队前往雷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与有关工作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座谈会,了解雷山县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文旅有关情况。雷山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马红、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白跃东参加座谈会。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雷山县文旅部门工作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座谈会。通讯员 张欧云 供图
座谈会上,马红首先介绍了雷山县民族特色村寨文旅的基本情况。目前,雷山县有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2个4A级景区,大塘苗寨、三角田茶园景区2个3A级景区和乌东、麻料、控拜等苗寨景区。各景区、苗寨资源不同、特色不同,如西江千户苗寨和郎德苗寨以吊脚楼建筑和苗族文化风情而闻名,乌东苗寨主要发展雷公山康养产业,控拜、麻料苗寨则以欣赏苗族银饰为主。当前,雷山县正以西江千户苗寨创建5A级景区为契机,集全县之力进一步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文旅产业,以西江千户苗寨为龙头,填补贵州省人文类5A景区空白,辐射带动全县各个村寨的旅游的发展。
马红指出,雷山县在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文旅中形成了宝贵经验和独特模式。一是坚持市场运营、公司管理。成立西江旅游集团公司和相关子公司运营县内景区,发挥市场化、公司化优势,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由党政方面人员任职旅游公司中高层管理,坚持决策讲党性、党建促发展,加强政府监管、引导,使雷山文旅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三是坚持人民受益、乡村发展。如西江村发放18%的门票收益给村民,用于奖励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郎德文旅公司每月拨出10万元用于支付上朗德村村民参与景区原生态歌舞表演的报酬,切实增加村民收益。各景区优先雇佣本村村民进行歌舞表演、非遗展示,在弘扬优秀文化的同时拓宽村民收入渠道。不断完善提升交通、通信、消防、照明、排污等基础设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基础。
马红、白跃东表示,当前雷山县民族特色村寨文旅发展主要面临着景区严重同质化、过度商业化、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雷山县已经或计划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善。一是聚焦特色,促进景区差异化精致化发展。一方面,深挖各村寨、各景区特色资源,避免景区同质化。如郎德苗寨主打原生态苗寨文化体验,三角田茶园景区主打茶旅融合,雷公山景区主打康养休闲,等等。另一方面,加大文化文创创新力度,打造文创品牌。如以苗族“蝴蝶妈妈”元素打造瓷杯,把苗绣融入女士手提包,将蜡染融入窗帘、床单,等等,避免商品严重同质化。二是合理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划行归市”。将住宿、饮食、商店等容易商业化同质化的业态布局到景区外围,景区内保留民族歌舞、非遗技术、服饰体验等较能展示文化特色的项目,在最大限度保留景区的原始风貌的同时带动景区周边发展,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三是持续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加大对从业人员在游客服务、歌舞表演、非遗传承等方面的培训力度,采取有效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雷山县文旅部门工作人员合影。通讯员 张欧云 供图
座谈会上,实践队队员还与工作人员就旅游公司管理运营、非遗传承保护、文创产品制作、旅游品牌开发、旅游投资、村民生活改善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
两次座谈会的交流研讨,使实践队队员对雷山县民族特色村寨文旅产业发展有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引发了队员们的进一步思考,为下一阶段的调研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晰了探索的方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4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