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探索——基于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的调研

来源:zjgs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徐路 张子荟 邵琬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探索——基于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的调研分析

摘要:本项目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农村产业融合为着眼点,通过调研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融示范区,总结各示范区的发展特征,从能量生成、传导、分配、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全面梳理了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在因素,并据此提出优化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访谈以及案例分析针对不同产业的劳动力提供发展建议,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优化浙江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本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获得浙江省“青年观察家”田野调研活动预立项,并在国家级媒体大学生网报社会实践栏目投稿数篇,同时收获调研村庄得多篇感谢信。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乡村振兴

一、绪论

(一)实践背景

新时代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要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时代,乡村振兴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让经济先发展起来,实现产业兴旺(靳晓婷,2019),而发展乡村产业就必须走产业融合之路(胡霄芳,2022)。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把构建农村第一、二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产业体系作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可见,农村产业融合正呈现一种趋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胡海婧,202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村稳定来助推乡村振兴。因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下破解“三农”困局,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较多问题,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产业链条短、乡村新业态发展不足、利益主体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等。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央发改委推行建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以此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关于发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带动作用》指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是促进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各省围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等六种类型,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在打造高质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浙江省凭借自身拥有的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至2020年,浙江省三次产业整体结构趋于丰富,其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后劲充足。基于此,本次社会实践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融示范区为调研地点,依据实地问卷发放以及访谈了解示范区发展情况,归纳出各类示范区的特色,提炼出共性特征,并据此提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深化对农业产业融合的认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五大类农业产业融合主体整体数量及投资规模都在快速增长,但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初具,且农村产业融合覆盖面并不广阔,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对产业融合的认知。本项目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并结合案例分析,归纳浙江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培育路径,助推乡村振兴,让农民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

2.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是浙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现如今,浙江省共有34个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覆盖面较广。但整体来看浙江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仍然存在利益联结松散、组织支撑不强、产业协同不足以及服务体系滞后等现实困境。因此本次社会实践挑选了重点的15个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阻碍农村产业融合的因素,在此过程中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产业的劳动力提供发展建议和优化路径,重视和鼓励产业融合,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优化浙江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3.梳理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农村产业融合是未来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将会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目前围绕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和评价体系并没有一个严格确定的标准,且国内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倾向于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带来的效益,而对于融合的动力分析即潜在影响要素方面的直接研究较为不足。因此本次社会实践以产融示范区的六种模式为分类依据,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全面梳理了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在因素,并利用2017-2021年浙江省产融示范区所在县的面板数据定量考察其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影响。

4.丰富了农村产业融合路径培育的理论体系

当前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本团队从农村产业融合的重点地区入手,研究当前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内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进度以及融合过程中的困难,结果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的查阅总结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培育的因素,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的多层次分析挖掘出影响路径机理,给农村产业融合培育模式留下有参考价值的案例分析。

(三)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基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聚焦农村产业融合,立足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地走访调研浙江省内15个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不同现状,通过问卷发放,深入访谈当地居民。政府工作人员等获取相关信息,最后系统整理总结调研成果,分析归纳出各类示范区的特色,提炼出共性特征,并据此提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化对策及路径,为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计划和给出可供落地实施的政策性建议提供具体参考依据,完成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评估和推进浙江乡村振兴发展的进程。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项目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农村产业融合为着眼点,依托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融示范区的相关数据,构建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全面梳理了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在因素,并利用2017-2021年浙江省产融示范区所在县的面板数据定量考察其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访谈以及案例分析归纳出各类示范区的特色,提炼出共性特征,并据此提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路径。

(五)创新点

1.立足国家农村产融发展示范区,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路径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发展阶段下破解“三农”困局,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央发改委推行建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旨在探索农院产业链培育路径。本项目以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落脚点,探索阻碍培育农业全产业链的因素,在此过程中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产业的劳动力提供发展建议和优化路径,对于破解浙江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2.着眼“三农问题”,构建了农业全产业链效益评估体系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对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效益评估主要从“三农问题”着手,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确定农业全产业链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评估指标,并基于实地调研全面收集有关“三农”效益的相关信息与数据,进行系统地整理分析,从而归纳农业全产业链给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带来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此综合评估农业全产业链的现实效益。

3.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凝练了共建共享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经验体系

乡村振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乡村产业就必须走产业融合之路。本项目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通过分析浙江省15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全产业链建设的困境特性,凝练普遍困难,归纳总结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相关优化路径,供其他农村地区参考借鉴,期冀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现代化的角度研究农村产业融合,深度剖析了农业产业融合中潜在的巨大活力和生命力。肖卫东和杜志雄(2019)认为产业融合顺应了我国时代要求,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则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和经济基础。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马义华,曾洪萍,2019),而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胡海、庄天慧,2020)。事实上,农村产业融合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空间集聚、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等形式实现技术渗透、组织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整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2016)从而推进各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铺平道路。因此,农村产业融合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胡海、庄天慧,2020)。

集众家之长,学者们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凝练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主体(孟秋菊,2018)、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作为表现形式(姜长云,2015)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马晓河,2015),使第一产业与工业、服务业等有机结合。目前,一些学者已经通过融合发展方式、利益联结机制以及政策措施的方面归纳出现有的产业融合现状(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2016;熊爱华、张涵,2019;陈赞章,2019):多地已经因地制宜打造了六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包括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多业态复合、产城融合模式;进行产业融合的地区大部分形成了“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且通过政府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地区龙头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集聚作用。

当然,农村产业融合在我国还处于初步运行阶段,在运行当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学者们将当前困境总结为四点:信息困境、组织困境、成本困境和效率困境。胡海和庄天慧(2020)则以共生理论的视角下提出农村生产要素资源存在流动性障碍等问题。苏毅清等(2016)发现产业融合地区存在融合浅层化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不够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因此企业技术集聚渗透能力不强。唐德才等(2019)从市场角度切入产业融合中的现有问题认为产业融合主体缺失,劳动力问题导致农产品成本上升,同时也存在产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王丹玉,2017),导致农村产业管理停滞不前。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与现状,许多学者通过不同产业视角下对农村产业融合路径进行了进一步探究,部分学者从第一产业视角对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王丽,2018;朱齐超,2022),他们提倡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同时,需要发挥农业企业的互联网思维,将农业经济与数字经济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实现混合纵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合作机制,同时农产业需要提升自身产业循环利用,在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程序的基础上加强对绿色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另一部分学者则对发达国家有关农业及其产业融合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有效的总结,为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结合法国乡村旅游的特点(祝婕等,2017)、日本“六次产业化”政策特点(姜长云,2015),我国农村产业融合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明确产业融合主体地位,形成较为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加强各个产业之间的交流。高运胜(2021)则提出了境外农业产出的新路径,他以天津聚龙集团为例,倡导将各国之间的优势资源相结合,通过延伸投资产业链来发展产业。刘西涛和王盼(2021)与以上观点相同,通过三大视角对此进行总结,提出了市场当中需要加强政府监管的建议。同时,王玉斌等(2012)剖析了我国农村产业化示范区,将其特点归纳为集聚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完整、体制机制完善以及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基于此强调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农村产业融合势必将会带动乡村振兴,但其内在机理尚未进行深度研究。此外大多学者拘泥于分析农村产业融合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但缺少具有实践意义的可用性建议,导致在关注乡村振兴的本身效益的同时而忽视了其内在机理与实践改进。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鲜有从乡村振兴的视角下深度剖析农村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故本文立足浙江省内的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并根据各个示范区特点划分为六种产业融合模式,结合实地数据的支撑,分析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探究各类模式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程度的因素,并基于以上数据,从政府、市场、企业三个视角提出提升产业融合深度的优化路径,促进其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

三、调研过程

(一)前期准备

确立调研地点为浙江省15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调研对象为示范园区内的生活农民、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示范园区的企业管理人员等等,调查方法以前往当地示范园区进行实地的调研问卷发放以及访谈为主。具体调研地点及时间安排如下:

调研地点

时间安排

湖州市德清县东衡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5——2023.7.8

湖州市安吉县“田园鲁家”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5——2023.7.8

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5——2023.7.8

台州市仙居县仙台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5——2023.7.8

金华市武义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9——2023.7.12

宁波“城市田园·欢乐乡村”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9——2023.7.12

义乌市森山健康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9——2023.7.12

缙云县舒洪黄龙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9——2023.7.12

衢州市衢江区新田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13——2023.7.17

慈溪正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13——2023.7.17

温州市泰顺县华东大峡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13——2023.7.17

嵊州市飞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18——2023.7.21

嘉兴市嘉兴港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18——2023.7.21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22——2023.7.25

宁波市宁海县花果渔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23.7.22——2023.7.25

鼓励返乡实践,招募的调研人员大多数家乡所在地即为调研的示范园所在县市,极大减少调研成本。与此同时,调研团队成立线下线上机动组,每个发展示范园都有一位负责人负责统筹推进调研进度,负责解决实地调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线上机动组;其次,每一个农村产业发展示范园都分配2—3位调研员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实地访谈了解该示范园区的发展情况,为线下实践组。

通过招募,共招募调研员24位,通过实地调研,共收获有效问卷644份。

(二)调研结果

1.调研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文调研对象是644位示范园的居民,其中男性占47.59%,女性占52.4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50岁之间,占78.62%,文化程度水平以本科及以上为主,占44.83%,年可支配收入较为均衡,各个区间的比例都在15%-25%之间,工作职业以服务业为主,占51.03%。

调研对象中有37位(25.52%)属于农业从业者,他们中有62.16%是普通农户,13.51%是种养大户,5.41%是家庭农场经营户,8.11%是农业相关服务从业人员,10.81%是其他类型;有34位(23.45%)属于工业从业者,他们中有50%是基本生产者,29.41%是行政管理者,11.76%是生产技术准备者,8.82%是辅助生产者。

基于调研数据分析可得调研对象的特点和差异。调研对象的性别比例比较平衡,但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结构呈现出一个倒U型分布,说明调研对象主要是中青年人群,老年人和少年儿童较少;年可支配收入分布较为均匀,说明调研对象的经济状况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可能对消费品和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调研对象中的农业从业者和工业从业者有不同的经营类型和生产角色,说明调研对象在农业和工业领域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对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有不同的反馈和建议。

2.示范园的发展现状

(1)示范园的特征和重点

湖州市德清县东衡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东衡模式”为核心,以“农业+旅游+文化”为主导,以“农业+金融+电商”为支撑,以“农业+社区+养老”为延伸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示范园以“一镇一品”为特色,打造了“东衡花海”、“东衡果园”、“东衡茶园”等一批农业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实现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多赢局面。

安吉县“田园鲁家”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以“生态+休闲+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互联网+金融”为手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鲁家文化”为核心,打造了“鲁家竹海”、“鲁家竹乐园”、“鲁家竹博园”等一批竹文化主题景区,培育了一批竹制品、竹笋、竹茶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产业链,提升了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大径山生态圈”为平台,以“生态+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农业+旅游+健康”为主题,以“农业+电商+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大径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打造了“大径山森林公园”、“大径山生态谷”、“大径山生态庄园”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科技创新、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圈。

台州市仙居县仙台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仙居模式”为引领,以“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以“农业+旅游+电商”为支柱,以“农业+社区+养老”为延伸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仙居民俗文化村”为基础,打造了“仙台古镇”、“仙台民俗博物馆”、“仙台民俗艺术中心”等一批民俗文化景点,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如仙台酱油、仙台酒、仙台茶等,推动了一批民俗文化活动,如仙台花鼓、仙台戏、仙台灯会等,展示了仙居的历史文化和乡村风情。

金华市武义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武义模式”为标杆,以“生态+旅游+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互联网+金融”为手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武义红木文化”为特色,打造了“武义红木博物馆”、“武义红木艺术中心”、“武义红木家具城”等一批红木文化景区,培育了一批红木家具、红木工艺品、红木茶具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红木产业链,提升了红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宁波“城市田园·欢乐乡村”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城市田园”为理念,以“生态+休闲+娱乐”为主题,以“农业+旅游+文化”为重点,以“农业+电商+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宁波市区”为依托,打造了“宁波横溪乡村公园”、“宁波横溪欢乐世界”、“宁波横溪生态谷”等一批城市田园景区,开发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如横溪蔬菜、横溪水果、横溪花卉等,建立了一批休闲娱乐项目,如横溪滑雪场、横溪水上乐园、横溪动物园等,构建了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田园综合体。

义乌市森山健康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森山模式”为引领,以“生态+健康+创新”为核心,以“农业+旅游+养老”为主题,以“农业+互联网+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森山健康小镇”为平台,打造了“森山生态公园”、“森山健康谷”、“森山健康庄园”等一批健康旅游项目,开发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如森山草莓、森山香菇、森山花草茶等,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如森山智能养殖基地、森山智能温室基地、森山智能物流基地等。

缙云县舒洪黄龙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舒洪模式”为标杆,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电商+金融”为手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舒洪黄龙风景区”为依托,打造了“舒洪黄龙古镇”、“舒洪黄龙民俗博物馆”、“舒洪黄龙民俗艺术中心”等一批民俗文化景点,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如舒洪黄龙酱油、舒洪黄龙酒、舒洪黄龙茶等,推动了一批民俗文化活动,如舒洪黄龙花鼓、舒洪黄龙戏、舒洪黄龙灯会等,展示了舒洪黄龙的历史文化和乡村风情。

衢州市衢江区新田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新田铺模式”为引领,以“生态+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电商+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新田铺古镇”为基础,打造了“新田铺水乡风光带”、“新田铺民俗文化村”、“新田铺生态休闲区”等一批水乡风情景区,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如新田铺鱼米、新田铺水果、新田铺花卉等,建立了一批教育培训基地,如新田铺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新田铺农业科技示范园、新田铺农业实践教育基地等,构建了一个集水乡风光、民俗文化、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乡小镇。

慈溪正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正大模式”为标杆,以“生态+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农业+旅游+健康”为主题,以“农业+互联网+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正大生态园”为平台,打造了“正大生态公园”、“正大生态谷”、“正大生态庄园”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如正大蔬菜、正大水果、正大花卉等,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如正大智能养殖基地、正大智能温室基地、正大智能物流基地等,构建了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科技创新、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

温州市泰顺县华东大峡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华东大峡谷模式”为引领,以“生态+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电商+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华东大峡谷风景区”为依托,打造了“华东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华东大峡谷自然博物馆”、“华东大峡谷生态谷”等一批自然景观景区,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如华东大峡谷山茶油、华东大峡谷竹笋、华东大峡谷野菌等,推动了一批自然教育活动,如华东大峡谷地质探秘、华东大峡谷生态体验等,展示了华东大峡谷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文化。

嵊州市飞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飞翼模式”为引领,以“生态+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电商+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飞翼飞行俱乐部”为平台,打造了“飞翼飞行公园”、“飞翼飞行学校”、“飞翼飞行体验区”等一批飞行旅游项目,开发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如飞翼蔬菜、飞翼水果、飞翼花卉等,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如飞翼无人机基地、飞翼智能养殖基地、飞翼智能温室基地等,构建了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科技创新、飞行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飞行小镇。

嘉兴市嘉兴港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嘉兴港区模式”为标杆,以“生态+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农业+旅游+健康”为主题,以“农业+互联网+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嘉兴港区”为依托,打造了“嘉兴港区海洋公园”、“嘉兴港区海洋谷”、“嘉兴港区海洋庄园”等一批海洋旅游项目,开发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如嘉兴港区海鲜、嘉兴港区海藻、嘉兴港区海盐等,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如嘉兴港区海洋科技园、嘉兴港区海洋生物技术中心、嘉兴港区海洋智能装备基地等,构建了一个集海洋保护、海洋旅游、海洋科技、海洋健康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小镇。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太湖源模式”为引领,以“生态+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电商+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太湖源风景名胜区”为依托,打造了“太湖源国家森林公园”、“太湖源自然博物馆”、“太湖源生态谷”等一批自然景观景区,发展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如太湖源山泉水、太湖源野生菌、太湖源竹笋等,推动了一批自然教育活动,如太湖源地质探秘、太湖源生态体验等,展示了太湖源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文化。

宁波市宁海县花果渔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以“花果渔乡模式”为标杆,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电商+金融”为手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示范园以“花果渔乡风景区”为基础,打造了“花果渔乡民俗文化村”、“花果渔乡生态休闲区”、“花果渔乡文化创意区”等一批民俗文化景区,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如花果渔乡花卉、花果渔乡水果、花果渔乡海鲜等,建立了一批教育培训基地,如花果渔乡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花果渔乡农业科技示范园、花果渔乡农业实践教育基地等,构建了一个集民俗文化、生态休闲、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小镇。

2)示范园的比较与分析

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都是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农业、旅游、教育为重点,以农业、电商、金融为辅助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它们都利用了各自的地理、资源、文化等优势,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农业旅游景区,培育了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了农民收入和乡村振兴水平。

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也有各自的特色和差异。

主导产业方面,不同的示范园选择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如义乌市森山健康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铁皮石斛为主导产业,缙云县舒洪黄龙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黄龙酱油为主导产业,衢州市衢江区新田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鱼米为主导产业,慈溪正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蔬菜为主导产业,温州市泰顺县华东大峡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山茶油为主导产业,嵊州市飞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飞行旅游为主导产业,嘉兴市嘉兴港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海鲜为主导产业,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野生菌为主导产业,宁波市宁海县花果渔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选择了花卉为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都是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而确定的,体现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规划原则方面,不同的示范园采用了不同的规划原则,如义乌市森山健康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轴三带五区”的规划原则,缙云县舒洪黄龙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镇一品”的规划原则,衢州市衢江区新田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镇一景”的规划原则,慈溪正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园一业”的规划原则,温州市泰顺县华东大峡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谷一景”的规划原则,嵊州市飞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镇一飞”的规划原则,嘉兴市嘉兴港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港一海”的规划原则,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源一林”的规划原则,宁波市宁海县花果渔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采用了“一乡一花”的规划原则。这些规划原则都是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定位而制定的,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特色。

发展模式方面,不同的示范园探索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义乌市森山健康小镇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铁皮石斛+”的发展模式,缙云县舒洪黄龙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黄龙酱油+”的发展模式,衢州市衢江区新田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鱼米+”的发展模式,慈溪正大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蔬菜+”的发展模式,温州市泰顺县华东大峡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山茶油+”的发展模式,嵊州市飞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飞行旅游+”的发展模式,嘉兴市嘉兴港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海鲜+”的发展模式,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野生菌+”的发展模式,宁波市宁海县花果渔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探索了“花卉+”的发展模式。这些发展模式都是根据各自的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而形成的,体现了各自的创新和优化。

3.现有困境

(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量生成不足

尽管我国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呈现良好态势,但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只有少数农业生产者与工厂、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产业间相互依存的体系尚未建立,从而导致产业间的融合停留在表面,无法实际产生“1+1>2”的能量。

一方面,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高。通过调研发现,有40.97%的农户仍从事传统农业种养模式,只有少部分农户开发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同时有64.58%的农户未将农产品产业链延伸至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这导致农业生产始终处于高耗能、低利润的尴尬境地,以致农业产业链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层级低。

另一方面,农业功能挖掘不足。通过走访调研,大部分农村的产业融合局限于建设休闲农业园、开办农家乐等普适性的服务,只有少部分农村地区做到依托当地农耕文化,打造文创产品、建立农业研学基地等蕴含当地农业特色的活动,这都表明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教育、体验等功能挖掘不足,进而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低等问题。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集聚度不高。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在农村有序聚集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胡海与庄天慧,2020)。有82.64%的农村地区有设置园区,但其中有61.2%的园区规模较小,且同类产业或相关产业集中度不高,据了解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相互交流合作,这表明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形成相对具有聚集效应的产业集群。同时经过调研,我们总结出导致当地产业集聚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链内部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与应用不足等,同时只有30.56%的农业生产者拥有自己的农业品牌,缺乏品牌效应。

(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量传导不通畅

集约配置要素资源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胡海与庄天慧,2020)。目前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流动性差等固有弊端导致其在进行产业融合时容易产生资源配置扭曲,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上游农业、中游加工业以及下游销售商,均有部分居民认为分别存在产需不匹配,原料供应问题,产成品供应的问题,这表明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有64.58%的居民认为城乡一体化不成熟会导致资本、人才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阻碍,城市的先进性资源以及高知识人才无法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帮助以及智力支持,这会加剧城乡资源的不平等,导致农村劳动群众外流,造成农村“空心化”现象。

另一方面,有61.11%的居民认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育还不充分,有实力的经营主体不足,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且43.73%的居民认为产品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经营者之间内耗严重。这表明目前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无法辐射带动小农户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中来,角色定位不明确,功能单一重复,从而导致各个经营主体恶行竞争、内耗严重、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嵌入到产业融合的发展中。

(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量分配不健全

农村产业融合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其既需要上中下游的龙头企业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也需要无数小农户力量的注入。而农村产业融合所产生的能量如何反哺这些小农户经济成为了能否提高农户参与产业融合建设积极性的关键。就目前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农村要素不完善、产业化层级还比较低,广大农户并未真正融入到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中,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不紧密。

一方面,从农户主体出发,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利益联结方式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益,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方式能将农户利益与新型农业主体、加工商、经销商的利益相挂钩,二者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关系,农户能更大程度的分配到农村产业融合带来的福利,同时也能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经过调研,分别有36.81%和32.4%的农户以订单合作和流转租赁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而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方式(如股份合作)仅有16.67%,占比不高。这反映了当前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农户与产业链其他主体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生的模式。

另一方面,从地区政府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出发,其缺乏清晰的战略路径。对于政府而言,虽然有79.17%的居民认为政府有落实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但是经过采访各个示范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发现,不少地区没有制定相关权益保护制度或是不健全,导致产业链的各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规范的利益联结制度安排,农户作为产业链的底层,享有的话语权较少,权益容易受到侵犯,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的进程;对于一些龙头企业而言,其并没有合理规划与农户之间如何进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缺乏清晰的战略路径,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农户投入产业融合建设的积极性。

(4)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刺激

外部环境刺激会影响农村产业融合体系的建设。农村地区由于自身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体系建设等软硬件的落后,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这也限制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持续发展。

一方面,53.47%的居民认为当地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其中均有六成以上的居民认为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农产品物流体系、信息化服务平台方面亟待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与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村地区农产品“走出去”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建成农村物流网络,但在满足居民、企业便捷性取货出货方面仍有待完善;而信息化服务平台是获取市场需求,实现供需有效的重要平台,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导致无法准确获取市场信息,作出经营策略的调整,容易造成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建设不完善。据调研结果显示,有52.78%的居民认为农村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不足,且70.34%的农村地区村内无长期大额贷款供给的金融机构。目前农村地区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大部分企业处于成长期的阶段,此时为了最大程度的占据市场地位需要进行前期的投资,而村内没有便捷的贷款供给点会导致资金流转不通畅,一部分企业会因前期融资未果而放弃,还有一部分企业会因中途资金流转受到阻碍而被迫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从而阻碍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

最后,政府的政策支持还有待加强。即使79.1%的居民认可政府落实了相关政策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但是七成以上的居民认为政府应该加强提供技术、人才方面的服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人才创新,对农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分别有64.58%、48.61%的居民认为政府应当在信息服务、土地服务方面提供帮助。总的来看,一些政府部门缺乏有针对性的产业融合实施细则,从而导致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浮于表面,无法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导致农村产业融合目标未能有效实现。

四、优化路径

(一)激发产融能量生产机制

农村产业融合是各个企业单位之间多向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为此针对农村产业融合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个产业之间融合不完善的情况,本文根据产融能量生产不足的问题提供三大解决方法。

一是拓宽农村产业链布局,打通三产融合渠道。着力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融合,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结构以至将其延伸至农产品精加工化的步骤。产业链结构的优化能够引进数字化技术并运用到农业耕作当中。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提供补贴或奖励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同时,建立农技推广网络,为农民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管理和技术。同时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提供土地、税收和财政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并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从而生产更多低成本、高利润的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强化融合功能,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因大部分农村的农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融合仅产生了休闲农业园、农家乐等普适性服务。因此政府应合理考虑资源禀赋情况,利用农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农业与文旅业的同频发展;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同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改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对于农民来说可以探索和创新适合自身条件的经营模式,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同时,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与现代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农业壁垒。

三是规划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各个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平衡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大力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合理利用产业聚集发展特征确立聚集点从而获取各个产业之间资源、运输、市场等优势以提升当地企业竞争力。政府也应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提供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支持政策和措施,为特色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打通产业融合能量传导渠道

集约配置要素资源作为产业之间相互流通的交流基础,目前农村地区即使完成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工作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流动性缺乏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为此需要从两大方面解决。

一是创新产品形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作为集约要素资源与产业融合之间的集中,应该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实现资源配置。政府可以健全农村产业数据共享体系,鼓励农产品主动储存信息化产业价值的做法。数据体系能够实现信息在城乡之间有效流通,打破城乡之间所存在的物质壁垒,从而降低农村产业融合在数字化要素资源上使用的风险。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同样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之一。政府需积极引导各个产业主体积极关注市场动态,从而形成以市场自身为主导政府为辅的产业市场,同时有助于减少政府对农村产业我那个和过程中的过度干预。

二是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产业与要素深入融合。当前产业融合主体尚未发育成熟,并未合理利用产融优势发挥辐射作用。因此政府应利用投资、贷款优惠政策等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合作,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同时,为促成产业与要素融合,政府应积极将数字化技术引入产业融合当中,搭建数字化三产融合人才培训平台,能作为产销衔接和市场信息交流的纽带,同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其中。

(三)完善产业融合能量分配模式

投入与产出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由于广大农户尚未真正参与到产业融合当中尚未与上下游企业创造紧密的联系,将导致投入产出的实际结果与理论情况不符,因而提出解决措施:

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产权界定。各个企业主体应因地制宜地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引导主体间“松散型”利益联结机制向“紧密型”转移,积极推动农民之间相互合作、风险共担的产业合作化模式。

二是完善产权界定制度,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政府在鼓励和支持农民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运用,提高农民的创造性和竞争力的同时,也应当建立健全的土地权属登记和管理机制,确保土地权益的明晰和稳定。包括明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等各方的权益,确保农民对土地的合法使用和收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和规则,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管,保护农民的利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结合。

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明确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和权益,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四)营造产业融合有利外部环境

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等软硬件与城市区域相差较大,因此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会限制,针对外部环境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能够充分释放数字化生产力,因此政府可以从数字化技术的角度切入,加大数字经济在农村产业应用领域的政策支持,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有利于农村打造数字化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平台,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减轻后续农产品销售的交通运输成本。

二是打造农村绿色金融交易平台。政府可以打造数字化绿色金融平台,金融机构可通过线上的方式确认个人生态信用、企业生态信用,定期公布可交易的绿色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效率。部分企业因为身处农村无法得到政府在金融方面的支持,因此政府可以合理利用农村生态资源的优势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贷款新形式,例如碳基金、碳信贷等等。通过绿色金融产品鼓励企业生产绿色农产品,既实现了绿水青山也获得了金山银山。

五、结论与展望

本项目通过分组实地走访浙江省1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收集近200份及3000余字访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由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农业功能挖掘不足和农村产业集聚度较低等问题,引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量生成不足。同时基于农村产融示范区的相关数据,构建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梳理了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在因素,并利用2017-2021年浙江省产融示范区所在县的面板数据定量考察其对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量传导不通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能量分配不健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刺激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内外部资源整合的相关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农村产业融合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个产业之间融合不完善的情况,本文根据产融能量生产不足、能量传导不通畅、外部环境刺激的问题提供对应解决方法:一是激发产融能量生产机制,拓宽农村产业链布局,强化融合功能,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打通产业融合能量传导渠道,创新产品形式,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产业与要素深入融合;三是完善产业融合能量分配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权界定制度,明确产权界定,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四是营造产业融合有利外部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绿色金融交易平台。

本项目的突出亮点在于:一是有助于深化对农业产业融合的认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并结合案例分析,归纳浙江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培育路径,助推乡村振兴,让农民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二是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不同产业的劳动力提供发展建议和优化路径,重视和鼓励产业融合,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优化浙江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具有现实意义;三是丰富了农村产业融合路径培育的理论体系,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的多层次分析挖掘出影响路径机理,给农村产业融合培育模式留下有参考价值的案例分析。

总的来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在浙江省呈现出燎原发展之势,产业结构趋于多样化,实现了新业态模式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也逐步完善,但仍任重道远,仍有一系列相关问题隐现,若要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全面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需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地区生态资源票赋,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路径。本项目虽然提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优化路径,但是对于如何综合运用各个路径,如何实现路径间的协调发展、如何将路径落地需要更细致的研究。希望通过本项目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的研究,能够解决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的难题,能够运用到地区农村发展现实工作中,推动乡村振兴,破解新发展阶段下“三农”困局,加快乡村产业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48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传承足球美飞扬学子情

传承足球美,飞扬学子情——河南城建学院第七届足球比赛(通讯员:刘哲)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加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运动激情和积极性,3月2日下午4点10分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城建市政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四联同心,众志成城

四联同心,众志成城——河南城建学院第五届排球比赛(通讯员:刘建鑫)为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加强各学院之间的交流,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2月28号下午3点半,环…… 河南城建市政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市政学院开展“学习技术,提升技能”的干事培训活动

市政学院开展“学习技术,提升技能”的干事培训活动(通讯员:范冰冰)为了帮助学生会工作人员了解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及以后工作的高效率完成,增强学生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市政学院学…… 河南城建市政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河南城建学子三下乡:你“孝”的真好看

中国青年网平顶山7月8日电(通讯员杨正昊于同海)百善孝为先,为深入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文化宣传工作,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沐晨实践团”于2021年7月8日赴汝州市…… 河南城建市政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滴水服务,传播绿色环保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7月10日,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滴水服务队成员在各自家乡的相关水域进行绿色环保的调…… 河南城建市政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垃圾分类,创造美好家园

(通讯员:郑佳辉)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垃圾的数量不断增长,种类也日趋复杂,处理难度不断增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持平发展逐渐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7月13日市政与环…… 河南城建市政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节能减排,共创美好城市

通讯员:(郑佳辉)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节能减排问题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是衡量经济是否稳步发展的重要标准。为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大家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构建节约型社会…… 河南城建市政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保护环境,传播绿色环保理念

(通讯员:郑佳辉)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滴水服务队于7月10开始进行“保护母亲河,传播…… 河南城建市政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心语为墨,筑梦成歌

在心灵的幽深处,有一片梦幻的净土,那里的话语如星子般闪烁,等待着被描绘成璀璨的画卷。“心语汇梦”志愿服务活动,恰如一…

树达学院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

学院青工部、青发部开展“保护母亲河,我是河小青”志愿活动(通讯员黄颖曦彭湘)11月23日上午,我院文法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政青春,惠社区”:公管院学子深耕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政青春,惠社区”养老志愿活动的持续推进,公管院的学子们再次深入社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老年人的关怀与服务。本周…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公管院学子社区服务成效显著

“青春政好,与社同行”项目实施以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公管院学子们的专…

公管院学子社区助理服务显成效,居民满意度攀升

在推动社区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征途上,公管院的学子们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以社区助理志愿者的身份,将…

最新发布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
《大空头》讲的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华尔街一些独特的投资天才看到了2007年美国信贷危机之前的泡沫幻觉,并通过做空次级CDS获得了巨大的利益。Jaredweinett将成为德意志银行的代理人,他可以将40亿美元的名…
以教育之名,唱响童心之歌
图为“七彩假期”教育关爱团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秦红供图在大学期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团队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且难忘的经历。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
皖在今夏,启梦青春
为了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展开,队长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以下三项工作:拍摄宣传视频在田楼教室8502,我们一起拍摄了团队的成员介绍宣传视频,根据大家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花样进行拍摄,让人看了眼…
陈小野:他在乡村实验室培育中药材好苗
2023年7月12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浠水县清泉镇金宝山村。在这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我们与陈小野先生在小野生物乡村实验室门前相遇,他面带微笑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一同走进实验室的大门,被一片…
当代牦牛手工艺品:传承与创新
七月二十三日早上八点,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师生积极参与到了三下乡活动的队伍中,体验牦牛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以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乡村文化。这项意义重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
星星之火,点燃梦想的灯 ——希望小屋·星星护卫队走访希望小屋之旅
“星光聚力,童心护航”,希望小屋·星星护卫队作为一支隶属于山东大学(威海)的社会实践团队,致力于对困难儿童的帮扶工作,尽团队所能为贫困儿童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了解贫困儿童现状、关爱贫困儿童成长…
云财学子三下乡:重温红军事迹,弘扬长征精神
忆往昔,重走长征路。日前,云南财经大学下乡插“秧”社会实践队前往玉龙县石鼓镇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传承长征文化,弘扬先辈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实践队员在石鼓镇调研、采风,回忆红色经典…
中华民族文化恭于华夏而源远
课堂上我给孩子们简单讲了汉字的发展史,讲到隶书和楷书的特点时明显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兴致十分高涨。“书山有径,重于传承,成于后继,恭于华夏而源远”这是我今天站在讲台上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脸,高…
寻先辈脚步,研沿黄文化
中国大学生网报郑州8月27电(通讯员王家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研究阐发黄河文化的内涵精髓,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云彩旧衣改造店”创业计划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200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2.7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服装类消费超过12000亿元,同比增长18.8%,低于2008年的2.8个百分点,服装作为“衣食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