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月间,山西师范大学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团围绕晋北——晋中——晋南开展了“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活动,百余名队员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的足迹,深入省内10余个县市,走访非遗项目50余处,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助力基层发展注入“青”力量。
青年智慧助力非遗发展
队员们走进晋商故里太谷,感知山西魅力非遗,领略乡村新风貌。在北洸村鑫炳记文化园,队员们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守护好传承好非遗、如何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两方面与太谷饼第五代传承人李俊伟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太谷饼生产车间、供销社纪念馆、直播间等,在乡村振兴中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传承人强调,每一项非遗在时代浪潮中都需从传承中站稳脚跟,从创新中积累能量,才能迸发出蓬勃生机,才能让“老字号常青”。
第二站,队员们走进侯城乡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参观广誉远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广誉远五百年初心不改,只为制一方好药,这种坚守的背后,饱含的是一代又一代广誉远非遗传承人的辛苦和付出,更是对“做药和做饭一样,必须干净”的传承。在讲解员深情地讲述下,队员们了解到了广誉远的历史沿革和皇氏渊源,也认识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的弥足珍贵。
此次太谷非遗之旅,同学们在研学中提升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更提升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身实践换新非遗技艺
队员们相约平遥,奔赴一场千年古城文化之约,以青春之力追寻非遗足迹,探寻非遗技艺。首先,队员们来到东大街平遥唐都推光漆艺博物馆,通过走进漆器珍藏馆报告厅、大师精品馆、漆器展销馆、大漆坊车间、荫干房和画工坊,以参观+体验+研学的方式,深入了解了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历程、制作工序等,感知到了这项国家非遗的绝妙。其中一位队员对国家级传承人薛生金所作的镇馆之宝《十八罗汉》颇感兴趣,感受到了作品别出心裁的意匠之美、古色古香的造型之美以及独有千秋的晋漆之美。
随后,队员们走入平遥县悟石斋金石书画院,感受“会说话”的石头的神奇魅力。在省级传承人李健生老师的讲解和展示下,队员们解到了平遥传统石刻技艺“三绝”之妙,并惊叹其在颜体书法上极高的造诣,一笔一画间,字蕴千秋。在采访过后,李健生老师为我院“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团亲笔题词并赠送了他与郭学旺编写的《平遥传统石刻》一书,深情嘱托同学们要主动用青春之力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青春力量焕活非遗传承
队员们邂逅花果城临汾,前往洪洞、隰县诸地领略魅力非遗,体会新时代非遗新风采。上午在晋南威风锣鼓传习基地,传承人张勇老师为大家讲述了自己与威风锣鼓结缘的人生经历,并分析了“非遗-艺术-产业”的三者的辩证关系。在对话中,队员们深知传承非遗重任在肩,非遗进校园刻不容缓,非遗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随后,在张勇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步入生产车间,实际感受了锣鼓的制作过程,也真正明白了“只有打鼓的人才懂什么样的鼓被需要”的深意。
下午,队员们在延绵的青山黄土陪伴下进入隰县黄土镇感受隰县面塑的魅力。在传承人苏栩老师的家中,队员们与苏母一见如故,畅聊非遗面塑的故事,并在其指导下,队员们拿上梳子和剪刀,当场学艺,沉浸式过了一把面塑瘾。在此次旅途中,队员们感动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震撼于非遗技艺的博大精深,收获颇丰。
青言青语讲好青春故事
队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的足迹,来到运城新绛县,为此次非遗调研活动作最后收尾。第一站,队员们来到绛州澄泥砚文化园。一方砚台,三代匠心。队员们有幸采访到了绛州澄泥砚第三代传承人、蔺涛之子蔺霄麟。他为大家介绍了澄泥砚的发展情况、制作澄泥砚的十几道工序以及文创产品的研发,并向大家展示了自创的“玲珑”系列砚、“云水”系列砚系列等文创产品,深受队员们喜爱,为团队后期开展“山西非遗青年创”提供了思路与借鉴。不仅如此,队员们在文化园展示厅一站式了解了烫烙画、玉雕、青铜器等新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站,队员们转往山西绛笔笔墨有限公司,认真倾听第五代传承人赵苏梅介绍手工作坊情况、毛笔制作流程,并在产品展厅,详细了解了产品种类、产品特色、传承现状等。队员们纷纷表示,希望能够发挥青年力量,在传承制作技艺、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本次“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将非遗“大思政课”搬入乡村振兴一线,通过生动的实地学习、精细化的项目调研,在实践中激发了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引导他们自觉成为守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青年力量,自觉践行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责任担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3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