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学习了解非遗文化,让更多非遗走进大众视野。7月6日,启为创新团队前往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年画博物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展开调研。
绵竹年画的历史渊源
“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生扬马,后来又有子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这是郭沫若先生在观赏完绵竹年画之后发表的感慨。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的年画齐名,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年画其实是中国画的一种,它是比较特殊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国画的一类分支,同时又是民间大家能够用到的非遗的产品,所以说他从自古以来一直是在发展的,他是适应老百姓生活的一种东西,在清代鼎盛时期,我们把画的门神贴在门上或者是灶房,厨房,卧室等等。随着我们居住方式的改变,年画也就慢慢减少了很多。现在在使用方面、内容方面都已经产生了变化,新中国时期,年画大多是反映新面貌或者是宣传新思想。到了现代,就是廉政年画等与时政相关的创作。技术方面,以前是用木板印,再进行手工上色。以前使用矿物质颜料比较多,后来因为化工颜料的出现,为了控制颜料成本,现在的年画里除了会用到矿物质颜料,同时也会用到化工原料,包括现在的国画颜料,水粉颜料等等。以前的纸张,使用绵竹自己手工制作的纸张,纸张比较粗糙,但现在为了让颜色更加艳丽,保持得更久,生产出一种粉铅纸。在纸面上涂上一层薄薄的粉质的东西,它起到了让纸张的颜色更白净,让年画的色彩更艳丽的作用,固色比较久。因为以前年画放在外面,太阳晒得久了就会掉色。现在因为宣纸发展的很成熟了,而且各种品类的纸都有,这是纸张方面的变化,在做新年画的时候,尽量的保持它的传统工艺,然后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一些创新。
画中有戏的奥秘
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旧时代,戏剧年画是广大群众最为喜爱的绘画作品。年画艺人常说,“画中有戏,百看不腻”“世上有,戏里有;戏里有,画上有”。《迎春图》是清代著名年画画师黄瑞鹄精心创作的一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可算是绵竹年画的代表作。该作品以绵竹县城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穿着打扮的四百六十多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杂耍等四川清代的传统民俗活动。根据刻版不同,绵竹年画分为阳刻和阴刻。阳刻是基本刻法,画白多于黑,以白色为主调,印出线版后手绘上色,称为“红货”。阴刻版的线条凹陷入木,画面黑多于白,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称为“黑货”。绘制年画首先是有一个板,由画师先起稿再由雕版师雕版,勾勒出线条后手工彩绘完成。绵竹年画的特色是以手绘为主。板只起到线条的作用,其他色彩是由画师手绘完成。以前年画是一个产品,家家户户都会用,它的产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画师下面就会有很多画工去进行流水线作业,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率和产量。绵竹年画是手绘的,所以每一幅它都会有细微的差别,跟套印的年画是有一定差别的。因为他是手绘的,所以他画面的精细程度是比较细腻的。比如说填完色之后再勾线描金等等。一幅比较完整的年画,往往需要十几道工序来完成。
绵竹年画将走向何方
日益消失的民俗文化——绵竹年画,其传承过程无比艰辛。如今,老一代的传承人都在慢慢老去,却鲜有新鲜血液补入。长此以往,绵竹年画必将面临后继无人,消失于历史长河的命运。同时,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年画面临着失去应用场景的难题,一个日常产品,一旦失去了它的消费市场,仅仅是停留在博物馆中,就会导致它的发展停滞,甚至是倒退。对此,李悦老师也提出:“现在的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得多,所以这个大环境是很好的,然后我们在发展博物馆保护的同时,希望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因为关注的人多了,他就必定会往前走,而且我认为现在年轻人的思维是很不一样的,他就可能会在保护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做出现代人更喜欢的年画。”同时,李悦老师也提出:“我觉得大学生来了解传统文化就挺好的,你们在了解之后呢,可以大胆的去做一些尝试和创新,深入的去挖掘他的一些内涵,再从一个点或者一个面从整体的去了解和挖掘,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尽量的发挥你们的创意和创作能力,因为年画他不可能只留在博物馆里面,我们最终还是要让他回归我们的生活,这样他才不会真正的消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遗文化更是精华荟萃。民俗艺术绵竹年画的背后,是驱邪避鬼、迎祥纳福、加官进禄等等进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能反映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画表达出百姓心中的美好祈愿。如今,国家提倡文化自信,走文化强国之路。绵竹年画这样的优秀非遗文化应当在历史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愿年画常在,愿带着人民美好祈愿的年画重回百姓生活,愿年画艺术后继有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77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