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为了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勃勃生机,南京财经大学“非遗暑期实践调研团”于8月4日走进南京秦淮非遗馆,聆听历史的回声,探索非遗传承之路。
打破时空活态传承
秦淮非遗馆落成于2021年6月12日,毗邻繁华的夫子庙,是目前江苏省最大的的非遗综合体验中心,馆内综合集中了多种非遗项目,代表南京,辐射华夏。雨花茶、南京白局、提线木偶、南京云锦等各类非遗项目琳琅满目,馆内陈设有舞台供非遗传承人进行公益的表演。
非遗馆的二楼设置着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团队对南京绳结的传承人进行了采访。传承人介绍道,他们对非遗产品的主要销售方式是接受私人定制,每一个绳结都是独特的设计,不同于冰冷粗糙的流水线产物,从手艺人手中诞生的绳结包含手艺人的时间与精力,寄托着祝福。这或许就是机器制造终究无法代替手工制作的原因之一。非遗是一种文化,而与文化紧密相连的是人,没有人味儿的作品并不具备传承千百年的意义。
正如馆长所言,非遗是活的,不同于博物馆里的文物。在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加持下,非遗数字化也成为一种趋势,而秦淮非遗馆很好地将非遗与科技融合在一起,真切地体现了“非遗盛宴、古都宝典、活态体验、多维呈现”的鲜明特色。馆内开设的沉浸式游园项目可供游客穿汉服进入,初步入园内,便可见到一幅铺满墙壁的电子南都繁会图,扫码在图内生成专属自己的人物的设计新颖有趣。移步十六楼,打开墙面上的暗窗,一方电子屏幕便会在你面前描绘秦淮八艳的故事。猜灯谜、投壶、套圈等古代小游戏也令人不亦乐乎。走出游园区,真实的绒花在数字特效的加持下如梦似幻;印在屏风上的历届灯会照片将大家带回热闹繁华的过去,看着由黑白变成彩色,由小巷走向世界的上元灯会图,一股热潮萦绕心头,在这一刻成员们都能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实质存在,这也是社会保护、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动力。
非遗传承路漫漫兮
成立于疫情初期,磕磕绊绊地走到现在,非遗馆至今才算走上正轨。即使建立在繁华的夫子庙身侧,非遗馆的人流量也并不是很大,节假日时工作人员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如举牌宣传、分发传单等,但时下流行的特种兵式旅游让游客没有驻足停留的耐心,他们怀抱着强烈的目的性,平均在一个景点不停留超过两小时,更遑论走入非遗馆细细体味非遗的魅力。
除去这些客观因素,主观上来看,非遗确实已与现代商业脱节。譬如在疫情中,在非遗馆的帮助下,花灯的售卖转为线上模式,传统的灯彩艺人却并不适应这种模式,他们习惯从春天开始准备扎灯,经过漫长的几十道工序,直至冬天把灯扎好,然后拿到市场上售卖,但是线上售卖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易,需要将商品包装寄出,没有包装的问题便会令手艺人们犯难。
线上的经营对于传统行业的宣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非遗馆也曾与腾讯集团合作,对手艺人进行短视频制作的培训,然而手艺人们经历着实有限,馆长跟我们叹道,手工艺人一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在琢磨手艺上,他们无法独自经营短视频,这背后的团队支持也成了一道难题。
面临重重困难,传承人的寻觅变得举步维艰,曾经赖以营生的行当,在如今无力实现产业化,难以受到企业的帮扶,许多传承人子女迫于现实压力不愿传承技艺,转而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谋生。如此的恶性循环逐步造成了非遗在当下的困境,而出路何在?这正是我们乃至整个社会需要思考并通力克服的问题。
同心协力乐道拾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续、文化战略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因此,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事在人为。
秦淮区文旅局非遗保护科正大力推进品牌项目非遗进校园,与教育局联动推选非遗老师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设课程,每个学校选择非遗专项,可以以俱乐部形式,或者学校选定年级开展活动,形成一种教学特色。开展范围以幼儿园为主,有的幼儿园甚至能将中药的炮制和自然识别课结合到一起,不失为一种深入了解非遗的良策。此项活动已历时五年之久,每年教育局和文旅局都会联合评选五到六所非遗教育的示范学校,并联合进行授奖。
政府还鼓励非遗世代徒,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补贴。在保护已有的非遗项目的同时,针对挖掘新的非遗项目,政府层面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进行操作,列举出硬性条件,符合标准的传承人可自行进行申报。就秦淮区而言,要求申报的非遗项目须本地传承超过一百年,传承人有比较明晰的三代以上的传承体系,切合中国传统的产业或文化。
秦淮非遗馆在每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亦会举办大型活动,开设展览和线下体验活动,展览上会张贴出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申报方法,尽最大努力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非遗馆就像是一扇窗口,将传承人和政府联通了起来。
面对非遗传承人与现代商业脱节以及非遗传承迫于现实压力后继无人等情况,仍需政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决杜绝“重申报、轻保护,重形式、轻实体,重应付、轻保存”的现象,时时跟进状况,及时体察难处,帮助非遗传承人由传统模式转变向现代化模式。
时代的洪流汹涌澎湃,它送来了新兴高效的技术,也冲走了现代人慢下来的勇气。文化如水,浸润无声,但社会何其嘈杂,无声便被湮没在吵闹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498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