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对殡葬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长期殡葬实践已经证明农村地区进行的土葬活动存在诸多弊端,亟需进行改革。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其核心要义为禁止乱埋乱葬,节约土地和林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改革愚昧落后的办丧习俗,推进乡村振兴建设。2023年暑期,来武汉大学法学院、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多个单位的13位同学组成实践队,旨在深入全国全多地,考察乡村殡葬改革实施现状,探求乡村殡葬改革在乡村社会与村民心理中的真实面貌,探寻合理有效的基层乡村殡葬改革路径,实践过程使同学们收获颇丰,其中,多位成员以文字形式分享了其内心感受,在此以多个主题进行总结与整理,以更直观地展示实践成果。
心得之一:温和的现代化进程
殡葬改革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对基层乡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暑假期间进行的乡村殡葬改革实践,不仅给我一个走近中国乡土、探寻乡村真实面貌的过程,同时也让我关注到殡葬这一平时大家不愿多谈的领域。
通过一些交流与访谈,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殡葬风俗在乡村中得以代代相传的原因。在村民的话语中,他们将殡葬风俗作为陪伴死者的一程,亲朋之间的联系并未因生命的消逝而断绝,长期的感情通过殡葬仪式与风俗在时间中得以延续。因此,殡葬改革在乡村基层的受阻,不仅是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民众们对于改革的接受程度,以温和、民主与富有人文关怀的形式将改革潜移默化地在乡村中推行下去。
诚然,在理解村民们对传统坚持的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推行殡葬改革的必要性所在。下到乡村,墓葬大多分布在居民区中或其边缘,通常在道路两旁、果园或农田之间,有些还会将逝者葬于自家的庭前院后,长期采用的土葬方式不仅占用土地,也不利于乡村的整洁美观与整体规划。葬礼的举行也是一大难题,其通常需要村中诸多家庭的参与,持续时间为三天左右,据村民所说,一场葬礼的花费在5-7万元不等,对于普通的村民而言并非小数,成为了他们一大经济压力的来源。因此,殡葬改革在乡村的推行是利大于弊、势在必行的。
综观过往的殡葬改革实践,结合此次下乡实践的内容,我充分地认识到:通过民主协商、村规民约等方式,探索温和、可接受地殡葬改革道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殡葬改革乃至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
心得之二:以人为本的改革
近年来,我国殡葬业发展迅猛,殡葬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本次去往居民家中对居民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殡葬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许多的实践心得。
首先,殡葬改革强调以人为本。过去,殡葬工作往往是按照传统规定和习俗进行,忽视了不同家庭和个体的需求和意愿。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殡葬改革提倡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通过了解逝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可以为他们提供更贴心、贴身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尊重。我们应该注重倾听,尊重和保护逝者家属的权益,以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其次,殡葬改革强调科技的应用。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殡葬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引进先进的殡葬设施和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可以实现线上预约、线下服务一体化,让逝者家属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实践中,我们也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再次,殡葬改革强调绿色环保。传统的殡葬方式往往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和破坏。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殡葬业也在积极寻求环境友好型的解决方案。例如,推广火化替代土葬,使用生态墓地建设,引入节水、节能的技术装备等。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员工的环保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力,为建设绿色殡葬产业贡献力量。最后,殡葬改革强调文化传承。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也是每个人的情感寄托。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殡葬文化面临着逐渐流失的风险。殡葬改革要求我们在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应该注重对传统殡葬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传统礼仪培训,提高员工对传统殡葬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进人们对殡葬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总而言之,在殡葬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科技应用、倡导绿色环保、加强文化传承。这些是我在本次采访实践中逐渐体会到的心得。我相信,在殡葬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能够继续超越自我,不断推进殡葬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心得之三:基层治理的重视
凉水井村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辖区内,距离市中心仅20公里左右。据实地走访,该村殡葬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建有一火葬场与一公墓。经询问村干部,该村火葬与土葬的殡葬方式并存,但大多倾向于火葬,且火葬场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同时,每年都有出台殡葬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在于财政上难拨款、干部缺乏积极性。
调查结束后,我在遂宁市民政网站上查询了有关的殡葬改革政策,发现遂宁市政府每年的年度规划中都有关于殡改的计划,包括划分火葬土葬区,实施火葬优惠、补偿措施。但对于涼水井村这样一个离城区仅二十公里的村子,政策的落实力度却并不大,还停留在政策层面。另外,当地干部的积极性不高,是由于没有设置专管殡葬改革的干部人员,无法归责。虽然说殡葬改革是乡村治理、移风易俗的重要一环,但相比之下,农村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经济问题,农民更急切地盼望收入提高、积蓄增加,所以村干部治理的中心也会有偏重。如何提高殡改政策落实力度与积极性,我认为是凉水井村突破瓶颈的重要任务。
总结: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现代化,既要在中西对比、先进与落后对比的语境下进行,也需要综合考虑现有的民情与社会现状。我国乡村殡葬改革不失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缩影,其不仅需要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细致入微的基层工作。同时,现代化是社会与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完全以结果导向进行工作,而是应当思考,在兼顾效率的同时,如何通过以人为本的基层治理,实现现代化中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增强。这是殡葬改革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02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