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1月17日电(通讯员鞠欣洁)寒假,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筑梦乡村熠青春”社会实践队以“柳编”为实践对象在山东临沂市临沭县展开实地调研活动,实地考察临沂的柳编工艺,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柳编工艺的传承困境与发展前景。
党的二十大以来,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入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而柳编作为临沐县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临沭县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临沐县更是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传承并发扬柳编这一非遗手工艺产品,成为临沐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图为柳编师傅在编织杞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鞠欣洁 摄
队员们首先来到了临沭县的韩村镇,与当地从事柳编产业的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一谈到村庄与柳编的渊源历史,柳编师傅们不禁侃侃而谈,从谈话中队员们了解到,柳树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易繁殖,栽培方法简单,生命力强,可以美化环境等优点,在生活、环保、医药等方面也大有用处,其枝条更是可以用来柳编。但临沭柳编地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柳条大多选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的杞柳,其枝条柔韧性强,再配以平编、竖编、立花编、拉花编等手法编制,更容易制作出形状各异的工艺品。在交谈过程中,柳编师傅不断地向队员展示自己的技艺,十指上下翻飞、一根根柳条相互交织,杞柳枝条在师傅们的手下灵活的编绕旋转,不多时候便初具雏形,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展示了柳编的艺术魅力所在。
图为柳编师傅在介绍柳编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鞠欣洁 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语在杨进邦老先生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幼时跟父学习柳编,晃眼间已走过四十多年春夏秋冬,却仍指尖不离柳条,技艺追求精益求精,用实践传承柳编文化,用创新开拓柳编新生。作为柳编的代表性传承人,杨老先生一直恪守父辈的殷殷嘱托,一步一步把临沐柳编发扬壮大,更是让柳编这一非遗文化产品远销海外。精益求精成为杨老先生的人生准则,他说:“我要对自己手艺负责,自己创作的东西要自己认可满意,别人才能认可满意。”年近七旬,在编制过程中仍是作品拆了剪、剪了拆,返工五六次,甚至十多次,宁可少出货赚钱,也要保证作品的质量。而面对实践队员的询问与探求,杨老先生更是知无不言,耐心讲解:“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对柳编感兴趣,我很欣慰,现在从事柳编工艺的都是些中老年人,柳编收益不高,很难吸引年轻人接班。”这也是当今社会非遗文化面对的共同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让非遗有人可传,有新可行?
图为实践队员与杨进邦先生在工作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鞠欣洁 摄
调研的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了临沐县青云镇政府,受到了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热情款待。“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临沐柳编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经工作人员介绍,临沐县政府基于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理,大力推进杞柳的广泛种植,对新建的杞柳基地给予补贴支持,同时,政府致力于打造柳编全产业链,统筹产业链上下游,同步扶持杞柳种植、编织加工、产品研发、出口销售各个环节,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内联电商平台、外联国际市场的特色产业化集群。临沭县借助柳编产业发展,形成了“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共同发展的柳编新产业生态圈。
而在科技发展高潮迭起的多元社会生态中,互联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农村数字化服务发展。工作人员表示,临沭县柳编产业积极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利用网络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让柳编这一非遗文化产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加速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增强柳编产业创新能力,构筑柳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同时借助互联网,宣传临沂柳编的艺术魅力,吸引社会与大众的支持与关注,带动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传统文化现已照入现代曙光,非遗传承亦可青春常在。
图为实践队全体队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鞠欣洁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585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