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护记忆·传承文脉”非遗文化调研队前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喜娘文化传习所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喜娘文化传承传播现状,感受闽都非遗文化独特魅力与历史积淀。
一、喜娘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在福州方言中,喜娘俗称“伴房妈”“伴房嬷”,传承人陈香兰介绍称,伴房妈不一定要有很高的文化,但一定要熟知婚礼的民间风俗,并有驾驭婚礼场面,左右逢源的本领。喜娘是福州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礼仪引导者,是福州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青年男女大都结婚较早,有的大家闺秀甚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导致婚前男女双方往来甚少。迎亲那天,家族成员众多,婚礼礼数繁琐,新娘初到男方家,难免手足无措。故此,婚礼上需要请喜娘陪护照顾新娘,教她如何言谈举止,引导她婚礼的礼节礼数,以便顺利完成婚礼。旧时的喜娘多由能说会道又通晓礼仪的已婚中老年妇女充当,主要职责是照顾新娘、引导执礼。
二、喜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喝彩词内容与时俱进
喜娘在婚礼不同的环节唱出不同喝诗,既富有福州方言的特有韵味,福州喜娘的喝诗创新一方面表现在形式上。福州喜娘喝诗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多为规整的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也有长句穿插其中。喝诗讲究押韵对仗,用福州方言进行说、唱、喝,听起来非常顺耳。但当今社会,多数福州年轻人已听不懂方言,有些外地新娘更听不来福州话。为了服务好年轻人,现代喜娘根据实际情况编唱普通话的喝诗,改变了往昔只有福州方言喝诗的局面。此外,随着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加入喜娘队伍,现代喜娘不仅在喝诗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有的还用唱歌、改编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等方式来喝彩,为新人送去祝福。另一方面,喜娘喝诗更大的创新是在内容上。传承人陈香兰称:”喜娘会把时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生有关的词汇与语句转换成充满喜庆色彩的、带有欢快节奏的喝彩诗,比如提倡不攀比,不铺张,不浪费,不炫耀,用民间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传递与提倡了社会主义新文明、新风尚,这样我们的喜娘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二)利用新媒体传播宣传喜娘文化
传承人陈香兰称现在喜娘文化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多样化,有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有微信、抖音等自媒体,而且多数是图文并茂、图文声像并茂,她们还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
(三)培养喜娘文化传承人
“陈氏三姐妹”打破行业传统,成立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招收学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创造性地形成了一套科学培养喜娘的教育体系。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实行5~6人的小班制教学,每年定期向全社会公开招生。教学手段除了传统口头传达外,还组织编写了简易的喜娘教材,刻录了喜娘主持婚礼的录像带供学员学习观摩。教学组织形式既强调面对面、手把手的教育,又注重老师与学员之间以及学员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借助现代通讯工具,师生之间的答疑解惑更加灵活多样,通过语音交流、视频指导,时时处处都可进行喜娘文化的传播传承。
三、展望与发展
喜娘习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如今的喜娘与喜娘文化已经具有以往的喜娘文化所不具备的时代内涵。以“陈氏三姐妹”为代表的喜娘们,一刻不停地用行动一次次地践行,更新着喜娘文化内涵,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喜娘文化才会变成曲高和众的非遗文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41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