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基于多元帮扶的鲁甸定制化致富模式调查报告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 作者:夜白剑琴尘雪

一、前言概述

异地搬迁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奇招、妙计。鲁甸县卯家湾是全国第二大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8322户35585人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扶贫安置,其中,建档立卡户7570户32347人,同步搬迁户752户3238人。云南大学异地搬迁调查小组致力于调查易地扶贫“后半篇的文章”,研究异地搬迁群众如何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问题,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而进行实地调查走访。2022年8月13日至8月15日,云南大学异地搬迁调研小组深入鲁甸县卯家湾异地搬迁安置点,对异地搬迁群众、村社区工作人员、搬迁后扶中心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走进扶贫车间、产业园区,群众家中,村社区服务场所,围绕异地搬迁家庭就业、就医、就学、生活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学习多元化、定制化的帮扶措施、城市管理“智慧平台”、红色物业等致富经,探索异地搬迁取得的可复制的宝贵经验;通过调研异地搬迁群众“融不入城市的问题”以及后续帮扶困境而思考破题办法。

二、选题背景

(一)选题依据

扶贫开发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1986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并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就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

在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传统的帮扶式的资金支持难以解决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同时,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制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活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持续性破坏。如何实现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出台的初衷,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于2001年开始试点并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把这部分贫困人口搬迁出来,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创造发展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于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是解决“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在全国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背景下实施的脱贫工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出的战略部署。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启动实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在“十三五”时期,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帮助他们“拔穷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实践证明,该政策实施中存在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导致扶富不扶贫;资金拨付不及时,大量资金长时间滞留;工程建设、搬迁计划进展缓慢;未经批准擅自调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标准;搬迁意愿分层化、居民缺乏幸福感等问题,亟待完善。

(二)研究意义及背景

1.理论意义

本次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三下乡”活动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能够由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的成员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一手的研究资料与数据。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锻炼自我,提高素质为目标。通过散发传单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两天的问卷调查,采集各类人群意见,使调研更加具有普遍性与说服力。在这实践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慢慢提高,慢慢的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促进山区的发展为促进扶贫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取得的一手调研数据能够在今后我院师生研究云南省经济状况或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效果时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本次“三下乡”活动能够帮助小组成员理解中国政府的政策文件。我国的政策文件一般起到一个定方针、定基调的作用,而如何解读政策文件并就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则是大学生活中无法磨练的能力。在本次下乡过程中,我们对当地的政府部门领导进行了访谈,第一次了解到了从一个政府官员的角度如何解读文件,思考问题。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本次“三下乡”活动也有助于帮助本小组成员思考目前关于脱贫的经济理论的合理之处与不合理之处,并在该过程中对于现有理论不适用之处加以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而为完善适应中国特殊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脱贫攻坚之路的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2.实践意义

本次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三下乡”活动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作为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对尚在大学的本科生起到一个承接学校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情况的作用。本团队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将学校课堂上的《习思想》、《毛概》等思政课课程与经济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了下乡实践中。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贫困地区的脱贫过程,明白脱贫攻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高人口密度的发展中国家是多么不容易,使小组成员对于我国政府所秉持的扶贫攻坚、共同富裕的方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让本小组成员深切体会到我国体制较西方国家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了本团队成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通过经济学专业的知识对脱贫攻坚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宏观上脱贫攻坚加强了二次分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调经济分配中公平分配的决心。此外,从局部进行分析,也看到了很多地区因为具体情况不同等原因,造成了扶贫攻坚政策并不如宏观政策的那样顺利。本小组成员在实践中思考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在执行扶贫政策上可能受到的一些阻力,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本次活动也进一步加强了本小组成员和基层群众的联系,团队群众中不乏有一些党员。这样下基层的经验能够让小组成员以后在思考关于国家政策的问题时不至于脱离实际,而是实事求是,推动能够真正增进百姓福祉的政策。

3.调查背景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扎根中国大地,体察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今年暑期,我院本科生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开展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科学选题,精心组织扎实深入村庄。由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组织了一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鲁甸县为中国蜡虫主产县,云南省核桃、优质烤烟主产县,云南省绵羊、生猪、黄牛基地。名优土特产小寨樱桃、龙头山辣椒、梭山青椒。在政策推动资金拉动下,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八月,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经济活动迅速发展。在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的宏观背景下,本小组成员前往鲁甸县进行田野调查,考察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于脱贫攻坚的城市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并讨论可行的措施,使得疫情对于正在进行脱贫攻坚保卫战的乡县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调查实施方案及计划

(一)调查地选择及原因

时间回溯到2019年,这时是全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年份。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就在这个关键时段,昭通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启动建设。

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搬迁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安置区,占地3700亩,总投资53.08亿元,总建筑面积122.7万平方米。包含安置房66栋8866套,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以及市政道路等多项内容,共安置昭通市彝良、永善、盐津、巧家、鲁甸5县搬迁群众3.9万人。

2019年12月20日,昭通3万多名老乡浩浩荡荡迁新居,告别了高山“忧居”生活,搬到新城开启了“优居”新生活。近4000名孩子告别了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从“安居”到“乐业”持续升级幸福,“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这是鲁甸卯家湾安置房项目的定位。

“搬迁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实现人的改变。”安置区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产业就业支撑、服务管理保障,让搬迁群众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稳得下来,广泛开展住进新社区、感恩新生活、树立新风尚、爱护新家园、发展新产业活动,吟唱好爱家“大合唱”,在关怀和自强中,让搬迁群众活出精彩人生。

为了深入了解鲁甸县卬家湾搬迁安置区现状,更好改善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解决搬迁后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将该安置区的可取之处推广到其他安置区,我们小组决定以鲁甸县卬家湾为调查地,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案

调研团队从2022年8月13日至8月17日在卯家湾易地搬迁扶贫社区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调查活动,每天调研时间为早上8点至11点下午14点至17点。每天早上分别对商业街,幸福广场,街道办事处,扶贫车间等多场景进行调研,下午进行对社区分出的不同贫困程度的搬迁者的入户调研。

(三)研究方法说明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毛泽东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在当今国家谋求新发展,脱贫攻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进入改革深水区时,我们更应该坚持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将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精准帮扶、公共管理、反贫困、政策运行、制度创新、公共利益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性帮扶、红色物业、城乡一体化、新发展理念等理论资源,以易地搬迁和贫困治理为主线,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分析、案例剖析等多种方法,对鲁甸卬家湾安置点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的有机结合。

首先,本项目尝试从农户可持续生计视角,在对易地搬迁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调查研究分析框架;然后,剖析卬家湾发展现状,揭示该地易地搬迁实施的内在逻辑,指出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是提升农户生计资本、增加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的重要举措;最后,分析农户家庭收入和支出结构的变化及居民的生活体验等,评价卬家湾易地扶贫搬迁成效,从而思考改善的方法。

四、调查成果

(一)卯家湾特色致富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发现当地打造了“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党建”脱贫致富模式,围绕“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标,创新开发“幸福卯家湾”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探索实行“红黄绿”三色模式,数字化精准化精细化把控每个环节,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调研团队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其致富路径特色:

1、精准对接帮扶

为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管理水平,卯家湾安置区以户为单位、以人为落点,组织街道、社区干部、楼栋长入户走访,全面摸排搬迁群众就业、就医、就学等情况。卯家湾安置区实行“双楼栋长”制,聚焦安置区搬迁群体,全面落实“旬随访”、“月更新”,将基本生活物资、基本生活照料、就医需求、就学需求和日常安全“五保障”关爱机制落实到位,聚焦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最低保障线,因人施策精准帮扶。

其次,卯家湾创新推出“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模式,依托“幸福卯家湾”智慧管理平台进行数字化建档,通过“红黄绿”标签化识别,实现社区服务管理全覆盖,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和社区的双重困难。一是对就业稳定,生活物资、生活照料、就医需求、就学需求、安全都有保障的家庭标记为“绿色”;二是对生活物资、生活照料、就医需求、就学需求、安全有基本保障的家庭标记为“黄色”;三是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长期慢性病群众、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大病患者、残疾家庭等特殊家庭标记为“红色”。截至目前,共标记建档“绿色”家庭户8412户、“黄色”家庭户460户、“红色”家庭户228户。这一创新方式健全了防返贫监测机制,强化精准性帮扶。

2、智能平台建设

卯家湾安置区积极构建智慧社区治理网,率先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依托“砚池新城”APP智慧平台,经过大数据分析,将安置区群众就业分布以中国地图的方式直观展示,让岗位推送更有引导性;以家庭为社会平安和谐的基础单元,以户为单位,逐户逐人进行红橙黄绿分类,以家庭的小平安汇集社会的大平安,标签化识别、数字化建档、动态化调整,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促进安置区社区治理提质增效。借助智能平台,卯家湾安置区把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建在楼栋,制定“领导挂社区、党员联万家、部门包楼栋、干部帮群众”挂联包帮机制,实行“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分级管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对“红黄绿”三色家庭,全面落实“日随访”“周跟踪”“月监测”,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3、就业创业支持

卯家湾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产业培育、就业创业等帮扶措施,以多元化举措筑牢防返贫底线,全力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一是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增收,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配套建设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高投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扶贫车间、加工厂房,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吸纳易迁劳动力就近就业,并成立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群众建立稳固的“双绑”利益联结关系,带动群众持续增收;二是鼓励群众自主创业。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就业,打造了春熙商业街、幸福夜市、向阳花游乐园等自主创业基地,提供创业摊位。三是扎实做好就业帮扶。创新推动“党组织+”劳动力输出机制,落实免费体检、免费保险、通讯集团化三项优惠政策及务工补贴,高质量做好人岗对接、组织化输出、权益保障等工作,定点定岗定向组织化转移输出易迁劳动力。同时,合理开发保洁、治安员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就业。截至目前,安置区就业率达92.9%。

卯家湾安置区严格按照市委“力求更高组织化、更高质量、更高稳定性”的要求,聚焦全年“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不低于2020年”的目标,持续发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创新“一三五”高度组织化就业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订单、定向、定岗活动,多渠道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

4、精神文明建设

为解决贫困群众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的问题和“等靠要”的思想,卯家湾安置区立足“党建引领+扶智扶志”双模式,合力开拓安置区群众就业“新思想”。卯家湾建设充分利用鲁甸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驿站)每周爱国卫生运动主题宣讲及万名党员进党校,把“自强、诚信、感恩”教育贯穿安置区工作全过程。积极开展“10+N”文明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把党的关怀转化为发展致富的强大动能。

此外,当地深入开展“激励引导”行动,树牢群众人生价值观念。积极探索“一规则三机制”,通过社区治理委员会、网格会、楼栋会等正面激励和反向约束两手抓,改变物质条件与改变精神面貌相统一,持之以恒推进安置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还推行“公益志愿服务换积分、积分兑物资”,以“户为核心、社区为单位”的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制”的管理模式,建立扶智扶志六大加减分项,以小积分引导搬迁群众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打破群众“头脑中的贫困”和思想上的禁锢,教育引导群众举起撸起袖子去就业,去创业。

5、民族团结共富

社区聚焦“情感认同”,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定期进行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搬迁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以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为契机,组建文艺队,并培养家庭妇女和文艺青年等文艺骨干,开展全民阅读、文化表演、全民健身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和群众性活动,丰富各族搬迁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同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楼栋、进家庭、进扶贫车间等活动,并定期表扬和奖励模范集体、家庭和个人,通过选树典型模范,以点带面,辐射全域,共同构筑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各族人民积极奋斗,致富之路便越走越开阔。

综上所述,卯家湾采取大数据集合、优质化服务、多元化帮扶、精神经济共建等措施,有效破解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把安置区打造为管理有序、服务到位、邻里和谐、安居乐业的幸福新家园。

(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情况

1、社会服务保障到位

建立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做好医保、低保、养老保险等各类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及时把符合民政救助的搬迁群众纳入兜底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目前,医保覆盖率100%,大病保险覆盖率100%;纳入特困供养95人、低保13897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83人、临时救助139户。

2、党政队伍人才充足

卯家湾建立“党群服务阵地”,横向到边。安置区建立了一个党工委党群服务中心,六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十个亭、廊党群驿站,76个楼栋单元党员责任区。着重挖掘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才、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有先进意识的群众等优秀人才建立楼组党建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宣传员、示范员、信息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六员服务,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分类实施扶智扶志教育引导工作,打破“旧思想捆绑”局面。

社区党员干部始终牢记“群众事无小事”,一方面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服务工作,积极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民族语言翻译等方面服务,做到服务“有速度、有温度” ;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各族搬迁群众意愿、呼声和利益诉求,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逐一走访核实、分析研判,确保群众有诉必有应、有应必解决,确保问题解决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3、社区规范细致合理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按照“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从无经验可循的零基础努力,探索建成经济、思想并行发展的新城市。调研期间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在社区规范、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政府也下了功夫,制定社区公约、行业规章、职业规则,倡导文明行为,引导各族群众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让搬迁群众从农民转变为市民,营造邻里团结、家庭和美、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4、社区建设结构完整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促进安置区互动互融。按照“设施现代化、村庄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农民市民化”的思路,坚持把卯家湾安置区同周边村(社区)统筹考虑、一体规划全面做实砚池街道未来三年发展总体规划,以土地全域综合整治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安置区及周边村庄的整体城市化进程,实现“规划”融合。全面落实“四个网格化”“十个全”“一控两规三除四进”工作举措,推动村庄规划、环境治理、设施完善、“两违”管控等重点工作落实,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品质”融合。根据实地调研,我们可以看到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医院、商超、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人来车往,一派生机。

(三)易地搬迁户现状分析

1.易地搬迁移民基本情况

调查一共抽取了14户一共76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44,人占比57%,女性32人占比43%,总体上来说男女占比相对均衡。同时调查对象的年龄多集中在30岁至50岁,总计47人,占比为61%,超过总数的一半。搬迁地常住户多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调查区域中主要以汉族为主,总计67人,占比88%,少数民族多为回族。从文化教育水平来看,调查对象主要为小学和初中文化,分别为30人和15人占比分别为39%和19%,高中及以上学历较少且文盲总计9人,占比11%,整体来看易地搬迁移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大部分易地搬迁户没工作或从事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工作,特别对于年龄较大的低学历移民户大多未参与培训且无工作。

2.易地搬迁前后对比

在住房面积方面65人认为住房面积变小,占比85%超过一半,整体上看大部分搬迁户住房面积变小,但在对住房满意度和搬迁后生活情况大部分人对其较为满意。其中主要影响搬迁户选择搬迁的主要原因是①子女能在城镇上学②能改善居住环境。收入方面,46人认为收入没有明显提升,占比60%且城镇中生活成本明显提升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前后就业机会比较中大部分人认为就业机会有所提升,在政府的扶贫车间和各项专业培训下虽然创造了许多工作岗位但和庞大的就业需求和移民者的文化,年龄问题下工作岗位仍然相对缺少。在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上学就医条件方面,大部分移民者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可以看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移民搬迁社区取得较好成果。

3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状况

从整体上看,易地搬迁户对社区归属感较强,近八成受访者都表示愿意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且大部分在对社区满意度上都选择了较好或很好。在对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访谈中我们发现社区管理人员大多都是搬迁户,即创造了工作岗位,又使管理更贴近民众,可以看出,卯家湾创新式的社区管理带来了很好的社区管理模范。

4.易地搬迁户社会融入状况

大部分搬迁户都与2019年搬入在此居住三年了,其中在对搬迁满意度调查中62人选择了满意或很满意,占比81%,可以看住居民整体对易地搬迁较为满意。在对自身身份选择中,大部分搬迁户受访者表明自身任然是个地道农村人,但都认为自己的子女将会转变为城市人,同时对自身家庭转变为城市家庭较有信心。在新居住地的社交生活情况上,53人认为城市中社交相较于农村中较为减少,占比69%,可以看出文化生活仍是易地搬迁户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

1.搬迁户对基础设施不熟悉,对社区服务感知较弱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搬迁户由于原有所在地基础设施条件差,在与自己生活和利益相关的设施分支中,不会主动运用,生活水平并未显著提高;对此社区应加强基础设施科普,保证搬迁户人人可用、人人会用。在对社区服务的提问中,搬迁户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便是不会主动向社区进行反馈,不愿意参与到社区服务的建设中;为此社区应号召搬迁户积极参与,开展社区管理科普活动提高社区认同感、责任感。

2.部分搬迁户存在收入不固定、不稳定的情况

在搬迁后,当地政府为年龄合适的搬迁户进行了技能培训,以确保之后顺利进入扶贫车间工作,保障收入,但仍存在扶贫车间规模不够大的情况,难以保证每一位搬迁户都有相应的工作,导致其经济收入不稳定;为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发展农产业、手工业,扩大扶车间规模,让搬迁户人人有收入、人人皆稳定。

3.部分搬迁户存在等、靠、要等情况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搬迁户在搬迁后,在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扶持帮助下,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保证生活,但仍然存在思想落后的搬迁后,只指望社区与政府的直接资金来维持生活,不思进取、好吃懒做;针对该类搬迁户,政府与社区应正确引导其思想,改变这种懒惰的观念,争取早日走上与自给自足的生活。

4.搬迁户对自身定位不明确,社交认同感差

在调研问卷中我们发现,搬迁后的搬迁户对自身以及子女的定位,都仍定位成农村人,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愿意去争取如城市人口的利益与权力,并表示在搬迁后,与老家亲戚的联系减少,在卯家湾社区没有太多的社交,对于自己是卯家湾社区的一员社交认同感差。社区应大力宣讲搬迁户的有观政策,保证搬迁户人人了解,人人都愿意向城市迈进;积极组织社区活动,让搬迁户在卯家湾这个“新家”,进行新的社交。

5.搬迁户对社区收取的费用存在不理解

在入户调查中,搬迁户最直接反应的问题就是对社区收取的物管费用存在不理解的情况,搬迁户表示,物管每年收取的费用都逐年上涨,另自己负担加重,且不明确物管费用的意义,认为社区开展属于政府工作,不应该收取。社区应在保证自身服务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物管费用回调至原先水平,大力科普社区物业的具体管理,让搬迁户理解物管费的重要作用。

五、建议及思考

(一)明确政策保障,提高自身生存能力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他们最担心搬迁后政策保障和无法生存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们也慢慢适应社区生活,逐步由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尽 管他们现在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村人,但不久的将来他们无疑是城市人。因此,除了明确搬迁后政策保障,设法提高移民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及其必要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区里,如何生存又是移民一大难题。

(二)被保障的人口流通

既然生产性的转移支付需要市场检验,而在市场检验下既有的生产性转移支付并不能有效发挥功能,所以转移支付应该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公共事业,特别是教育和医疗事

业,从而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

欠发达地区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与教育和医疗投资不同,生产性投资一旦形成固定投入,

在物理意义上是很难移动的,如果最终的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就会成为鸡肋;相反,医

疗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却是可以随着人的迁移而流动的,即人向更加有利于提高自己收入和找到更好工作机会的地方迁移,这个过程就是在最大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所以,相比于适度财政转移更为重要的要件是——允许人口的自由流动。对于异地搬迁的百姓,政府的对应的公共政策的中心不应该是将其固定性地安置在某一地方,而是在公益性转移支付下保障搬迁百姓的社会权益后的自由流通。一方面,让那些寻求更高收入和更好就业机会的人,按照他们的意愿流动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对于那些不想流动的居民,当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他们家乡拥有最基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为留守的老人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和生活上的关爱。同时,应该注意到,一部分留守老人并不一定是自愿留下的,而是因为当前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分割的结果,他们如果随子女进城将面临过高的生活成本。对于这部分居民,要通过制度改革,让他们能够与在城市生根的家人团聚。

(三)强化自我认同加快社会融入步伐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受到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搬迁移民大部分认为自 己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移民在角色定位时并没有那么清晰,甚至可能会否 定自己。本身移民文化水平不高,加上不适应城市生活,难免会对城市产生反 抗心理,因此,增强搬迁移民的自我认同感尤为重要。首先,对自己进行合理 的角色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切勿轻易否定自己;其次,树立城市主人翁的 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区生活;最后,积极迎接城市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加快社会融入的步伐。

六、结语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民众的最好窗口,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必由之路。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我们认真倾听每一个家庭的故事,参观他们工作居住的环境,了解他们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在一次次入户调查和街头访谈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了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生活现状,我们为他们走出大山,拥有安稳的生活环境而感到幸福,也同为他们就业生活的面临的困难而感慨。从活动开始到结束,我们的心情经历了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我们体会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也感受到他们对知识和富裕的渴望,为之动容的同时,我们更加想为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做出贡献。通过对卯家湾易地搬迁社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对异地搬迁户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发展做出了思考,希望能够对卯家湾异地扶贫搬迁户的生活改善有所帮助。总的来说,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收获颇多,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与人交流,也学会了团结他人、合作共赢,更重要的是,此次活动是我们第一次真实地深入社会与群众接触,感受人民生活,这使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为我们以后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能让社会更加关注易地搬迁户的生活现状,使易地搬迁户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67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青鸽志愿服务队赴喜安社区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24年9月28日上午,青鸽志愿服务队在安靖街道喜安社区分享中国绘画中有关山水画的知识,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带领小朋友们制作立体山水画模型。志…… 姜莞音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大学生“三下乡”走进威远县红星村,带领小朋友领略敦煌艺术之美

2024年7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三下乡”青鸽志愿服务队来到威远县严陵镇红星村,开展了一场以敦煌莫高窟石窟造像及壁画制作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拉开了青鸽志愿服务队“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系…… 姜莞音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青鸽绘花鸟 童心探古韵

7月19日,喜安社区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鸽志愿服务队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系列活动宣讲,将科普与美学结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花鸟绘画探秘之旅。小朋友们不…… 姜莞音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西南交通大学青鸽志愿服务队赴成都市高新区益州小学开展“历代绘画大系”

秋风送爽,凉意渐浓。为传承和弘扬中国绘画文化,寓教于乐,使孩子们深入了解和学习绘画艺术的相关知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西南交通大学青鸽志愿服务队于10月30日前往成都市高新区益…… 王媛清、姜莞音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青鸽志愿服务队赴喜安社区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24年9月28日上午,青鸽志愿服务队在安靖街道喜安社区分享中国绘画中有关山水画的知识,…

大学生“三下乡”走进威远县红星村,带领小朋友领略敦煌艺术之美

2024年7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三下乡”青鸽志愿服务队来到威远县严陵镇红星村,开展了一场以敦煌莫高窟石窟造像及壁画制作为…

天佑关注 | 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一届骨干培训顺利完成!

为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新时代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青年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与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全面提升我校…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心语汇梦”志愿服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奏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

爱心汇聚,筑梦前行

爱心汇聚,筑梦前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些人在默默付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意义,用心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这就…

最新发布

绿色筑底,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在相关负责人的支持和建议下,我们有组织的进行任务的分配,将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我国现存的绿色低碳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从身边哪些小事做起,为低碳生活做贡献。社区可以组织换、捐赠…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一起云课堂,化学我当家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继续落实党的精神,发挥当代大学生在中…
将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
绿色低碳一直是我们国家所重视的问题,我国也颁布了“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来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美原则下的“兵、乒、乓、丘”
三美原则下的“兵、乒、乓、丘”《战争交响曲》虽无华丽的词藻,但画面感十足。全诗仅由“兵、乒、乓、丘”四字写成,“兵”是四肢健全的战士,“乒”“乓”则是被炮火炸断手脚的伤兵了,“丘”也,小土山,…
烟台妈祖文化(三)妈祖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胶东半岛地区的海神娘娘文化是南方妈祖文化北传的产物,而妈祖信仰始于北宋时期的福建湄洲屿,是中国沿海地区传统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妈祖的原型,据考证为北宋一名叫林默的女子,林默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建设美丽家园,助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相关研究指出,绿色低碳发展不只是经…
曲园学子寒假行:社区治理,青春飞扬
中国青年网青岛1月30日电(通讯员张敏)社区治理事关国家治理,社区治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为了更好的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苯心筑梦实践队”队员…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开展“守护历史记忆 共筑文化自信”社会实践活动
为传承古建筑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1月18日,建筑工程学院文明文化调研服务队前往东昌府区开展“守护历史记忆,共筑文化自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到东昌府区,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
“守护一片净土”——压实社媒平台主体责任,共同建设文明网络环境
(通讯员:胡瑛琪)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事件频发,愈演愈烈,且造成了及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把网络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毅远志愿服务队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活动
点梦之色彩,画国之未来,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无论哪一领域都颇有建树,其文化底蕴可见一斑。为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提升其对传统文化感知力,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2月4日,建筑工程学院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