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吾少年意气,踏革新之路
——关于“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的研究
□晋萃华(文学院2304班)
【摘 要】作为知识和人才的汇集地,高校历来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主阵地。新时代高校的任务就是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引导青年增强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自信,培育符合新时代的正确的价值观。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文化内核,在熏陶和激发当代大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思政教育则是新时代高校达成意识形态建设的手段。本次执梦实践队通过寒假社会调查发放问卷的方式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红色基因传承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旨在帮助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红色基因传承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融合路径
【正 文】
一、引 言
(一)调查背景
红色是中国革命的底色,基因意味着赓续和传承。红色基因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传承好“红色基因”。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教育引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所嘱托的,将红色基因传承好,发展好,探寻发展新路径。
当前,在网络环境混杂、多元价值观念、各式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各大高校存在抬头蔓延的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主动对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努力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引领新时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高度自信,将主流价值观念根植于学生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全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属于杜威教育思想新三中心论中的一大论点,杜威教育思想是指美国人约翰·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其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体中心视域下的教学尝试及变革具有积极意义。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对分形式,实现学生视角下教与学得积极互动是该教育观的核心。学生中心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更强调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帮扶,强调学生成长中的历练和发展满足。其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价值,让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无限的可能。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端人才的重任,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其职责所在。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本地鲜活的红色资源,如革命历史、革命文物、革命旧址、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可以生动、直观地呈现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直观感受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此外,实践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机会,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润心启智的作用,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习生活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有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高校思政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面广,包含政治、历史、哲学、经济等,对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而言,任务相当繁重。如何在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还保持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有必要整合教学资源。网络在线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优秀教师教学资源的数据化,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拓展知识面,以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汲取思想政治的精神内涵,在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比较适应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模式,在自主学习研究课程上的能力相对薄弱,而大学的学习与以往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在学生上要加快角色的转换,一改被动的参与者为主动的探索者以适应这样的混合式的教学方式。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特点,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设计环节能够高效有序的开展,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得以提升教学质效的前提。唯有在遵循现阶段的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将知识与理想信念价值观于一体,结合学生遇到的、学生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贴合度,焕发出教育的魅力,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入心入脑,以增强教学实效性。在融合式教育过程中,使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把握住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心理与习惯,扬长补短,充分化解学习中的不利因素,引导学生转换固有的学习模式,在不断的学与思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红色基因传承和网络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如下:
1.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我国高校要始终坚持“姓党”,高校党委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管理力和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堂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措施。
2.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青年责任担当
理想信念是红色基因最重要的内涵,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和政治本色,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为初心使命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基因中的理想信念主要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必定实现和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以学生为中心传承红色基因,采用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形势,能够激发学生对红色基因的学习与传承,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青年责任担当。
3.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进一步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红色基因孕育产生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艰难求索的过程。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其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革命先烈英勇奋斗、不惧牺牲的精神源泉,红色基因也在这一时期孕育而生。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讲述一代代人浴血奋战的红色故事,传递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采用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模式,能够更广泛的传递红色基因及其爱国主义情怀,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进一步夯实加厚党的群众基础。
(三)主要概念
1.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指将学生置于学习和发展的核心位置,将他们的需求、权益和利益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从而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他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当成为学生的主人,在教育中能够有效的参与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2.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文化基因”,提供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文化解释密码,其鲜明的政治性、深厚的文化性、独特的本土性,都赋予了其丰富内涵和重要地位。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凝练出来的价值立场、远大理想、顽强意志、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用红色基因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汇聚磅礴的青年力量。
3.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区别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是指以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狭义是指思想道德教育者依照网络的不同要求和发展,从而在网络环境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的过程,使得形成不仅可以在网络条件下促进其思想的发展,而且也能够很好的适应当下社会的思想发展。
网络思政教育具有较强的普及性、便捷性等特征,既有助于全面覆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也能精准对接学生主体的学情实际,促进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4.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融合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可拓宽思政教育场域、丰富思政教育模式,为思政教育提供技术支撑。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可弥补线下育人的不足,结合混合式教学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且随着文化自信的持续推进,红色基因逐渐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资源,并加深根基,承担着深化教育影响、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职责。学生中心论视域下,红色基因融入网络思政教育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大学生依托网络技术可随时随地接受红色基因熏陶;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丰富厚重的红色基因、浓厚的网络育人氛围等都能带动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进一步深化红色基因影响;这些再结合系统化育人过程,可以用网络育人的方式完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标。
二、方法与过程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以湖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为主体以及黄石市黄石港区的部分居民。
(二)调查方法
1.文献查找法
在进行问卷发放之前,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执梦实践队队员对本课题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查找以及及时搜索与课题专业名词相关的名词解释,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与此课题相类似的课题的研究进度,希望通过借助类似课题的研究进度来完善对此次课题的掌握程度。队员在制作调查问卷前对该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充足的理论知识使得此次调查问卷有了质的提升,科学性严谨性也有了保证,此次课题研究也更具实用价值。
2.问卷调查法
执梦实践队通过会议讨论将问卷制作分为宣传组与调研组,并将调研组分为“卷首语+基础信息+背景”、“现状”、“原因”、“措施”四大维度。宣传组负责记录会议内容并在文学院社会实践队官方QQ、微博上宣传调查问卷制作过程,对同学们介绍寒假社会调查相关事宜,以此来吸引更多人参与寒调。调研组通过四次内部问卷制作讨论会议以及结合老师的指导意见和建议最终撰写出了一套调查问卷,同时确定了此次调研对象为湖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以及学校周围的居民。该问卷分为卷首语、基础信息、15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其中15道选择题分为7道单选题和7道多选题。问卷题目从四个维度出发,分别是学生中心论的具体体现、红色基因的传承现状、高校网络思政教学模式的意义以及探究学生中心论视域下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3.数据分析法
此次问卷的发放主要采取线上发放和线下填写,线下填写的问卷通过手动输入问卷星系统后,由问卷星统一计算模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反应大众对问卷的看法以及对课题的了解程度。由问卷星得出的科学的数据分析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快速推动调研进度,使得调研成果更快应用于实践。
(三)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66份,有效问卷1766份,有效回收率100%。每位队员都完成了自己相应数量的问卷发放任务,部分同学还超额完成,提高了此次问卷的科学性。每位队员手动输入线下问卷,进行问卷的数据的录入,最后进行人工统计和分析。在每位队员的努力下,调查问卷的制作、发放、录入以及数据汇总和分析等任务都圆满完成。
(四)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发放,全体线下问卷由各组成员发送至湖北师范大学学生以及周边居民,将有效问卷输入问卷星系统,问卷统一用问卷星计算模式对线上和线下采集而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次报告能够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所分析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现状与分析
(一)基础信息
1.性别本次问卷共发放1766份,其中问卷填写中填写对象577人为男性,占比32.67%;女性为1189人,占比67.33%。:长期以来,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是我国高等师范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湖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类学校,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符合客观事实。
2.年龄
本次调查对象中,18岁以下184人,占10.42%,18岁到30岁占72.37%,31岁到45岁占10.53%,45岁以上占6.68%。调查对象涵盖的年龄段丰富,更有利于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政治面貌本次问卷填写对象,中共预备党员及中共党员占10.65%,群众578人,占32.73%,中国共青团员占56.63%,共1000人,数量极多。中国共青团员数量的庞多体现了湖北师范大学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对红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二)湖北师范大学学生以及周边居民对网络思政教育了解程度较低。
数据显示只有无论年龄大小只有两成的人非常了解网络思政教育,近一半人比较了解,这说明他们只是听说过网络思政教育,并没有真正掌握其内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达成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手段,高校要努力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确保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充分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三)当代大学生参与思政课的意愿较为强烈。
从已有数据来看,超五成的大学生比较愿意参与思政课,只有极少部分人非常不愿意参与,占比3%。这说明高校贯彻落实了加强意识形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代大学生较为强烈参与思政课的意愿能够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网络思政教育更好融合。
(四)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阻力较大。
从收集到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学生对红色基因理解不深刻,红色实践土壤不够成熟,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等等原因使得红色基因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过程有较大阻力。此次调查目的由此体现,通过探寻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帮助高校完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调查阻力与发展难题
在发布调查问卷时,最大的阻力是线下问卷的发放,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距离红色基因传承以及高校网络思政较远,不愿意填写调查问卷,或是敷衍填写,使得我们的有效问卷回收率极大降低。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线下问卷的发放上,使得团队的调查效率低下。
与此同时,在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分析完成后,我们了解到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的发展难题:
1.学生对红色基因理解不深刻
目前,高校对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在推动学生认可度提升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合理的传承红色基因领导体制和专门的理论研究人才队伍,没有将其作为专项任务融入未来发展规划中,缺乏系统的红色基因理论知识体系,各部门对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平衡,推动红色基因传承的举措也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式的特征,造成传承覆盖面较窄,体系化不全,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等各类问题存在,这种支持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使得红色基因在高校的传承过程中缺乏目标导向和支持系统,进而导致大学生群体对红色基因教育的存在感和认知度较低,影响传承的实效。
2.媒体混乱,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新媒体时代,各类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直播平台层出不穷,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错综复杂的信息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对红色基因难以接受,使得红色基因的传承遇到极大阻力。网络思政教育虽说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堂授课模式,但可能学生们在媒体上学习时遇到一个无关紧要的消息都会被吸引注意,从而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的效率低下,影响红色基因的传承。
3.红色实践土壤不够成熟,红色文化传播缺乏互动力
在新媒体盛行时代,流行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使得红色文化与观众缺乏互动力。即使修建了博物馆,展览馆等红色基地来吸引群众,但他们更愿意花同样的钱去影院看流行的喜剧片或院线大片,而不是在没有红色文化的基础下走进红色基地,无法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力量。红色实践土壤不够成熟,红色文化传播缺乏互动力又进一步加大了红色基因传承的阻力。
五、思考与建议
(一)国家大力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为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国家能大力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如开展红色实践基地旅游,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深化党史国情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支撑,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发展。
(二)开展线上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依托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建设线上红色主题实践基地及教学课堂,打通与线下实践基地的壁垒,积极推进馆课融合、馆课结合,着力破解思网络政课教学难实践的痛点和堵点,切实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培根铸魂的“活教材”,将红色基因厚植于青年内心,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深度融合。
(三)对思政教师进行全媒体培训,促进网络思政化专业队伍的建设
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更迭发展和普遍运用深刻影响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带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学校要以新媒体快速发展为抓手,对思政教师进行全媒体培训,使思政教师能融会贯通使用新媒体,组织编写线上红色基因相关教材,以新技术、新载体阐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主流价值,高质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开展校园红色舆情监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力
培育建设一支具有监测校园红色舆情,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学生网络监测队伍,以此来适应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提升了意识形态传播效力。学校可组织学生骨干召开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宣讲党史团史,选择优秀代表作为校园红色舆情引导的代表,正确引导学生舆论,维护校园稳定,形成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网络场域。
(五)建立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
在各行各业中,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对于实现目标和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为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健康有序发展,对此建立相关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帮助我们全面客观的了解融合的进展以及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六、结 语
高校作为青年学子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所,对红色基因传承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开展红色舆情监测,形成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场所,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国家提供资金政策支持,促进思政队伍专业化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来完成红色基因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培育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七、参考文献
[1]刘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创新性实践[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2]张运萍.红色基因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广州,510075.
[3]张永红.高校思政理论课堂与网络在线融合式教育研究[J]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太原,030031.
[4]余靓豪,李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06.
[5]姜媛媛.学生中心视域下的高校思政实践探索[R]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伊犁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新疆伊犁,835000.
[6]王鉴颖,李新旺,宣丽,符晓四.“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困境及实践策略[D]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安徽省宣城市,242000.
[7]李广野.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基因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策略探究[N]吉林财经大学.中国文化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92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