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号召,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4年1月23日,我和我的团队——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赴潍坊青州服务实践团前往山东省潍坊市,通过走访青州古城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并宣传非遗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活”起来,推动青州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上午我们来到了青州花毽的传承地,拜访了青州花毽第四传承人李红老师,李老师向我们介绍道:“踢毽子已经成为青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青州古城中无论是空阔广场还是大街小巷都成为了人们的娱乐场所,甚至在路灯底下都能见到踢毽子的身影。”由此可见青州花毽,根植于深厚的传统土壤,又深受现代文化的滋养,已经成为青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项目,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与李红老师的交流,我们对花毽的历史、文化和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为更深入的了解花毽的制作工艺,我们向花毽非遗文化传承人李红老师请教,李老师在制作花毽的过程中提到,花毽的制作过程有三点注意事项:首先是羽毛的选择,其次是花毽的底部绕线,最后是底部一定要平。其中,绕线讲究要“缠、绕、紧”三个步骤。我们跟着李红老师进行学习制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了什么叫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感受后才懂得每一个工作都不是简简单单的,而是需要认真得对待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在红丝砚传承人赵磊师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青州传习坊,通过赵磊老师讲解我们了解到,红丝砚的原砚材出自青州“黑山红丝石洞”,后来因原料枯竭,临朐老崖崮成为了主要产区。砚的观赏性是由砚本身的文化气息、制作工艺和天然特点所决定的。制作工艺要求在造型、线条、图案雕刻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否则既不实用又不宜观赏。红丝砚雕刻主要分为海派与鲁派两派。海派注重线条美,通过自主的雕刻线条来表现图案,这一派更多的依靠雕刻者自身的技术而非用作雕刻的原料。鲁派则恰巧相反,更多的是结合红丝石本身独有的纹路并且更好的凸显它,这一派就需要更多的联想能力。当然,无论哪一派都是以手艺傍身,不可小觑。
赵磊师傅在最后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砚台雕刻与现代的结合,特地拿出一块半成的银瓜砚台来为我们讲解,砚台首先要厚且有“肚”,厚的砚台才能用得久,有“肚”的砚台才能存住墨;“肚”要内陷,挥舞笔墨才能保证墨水不会外漏;以及做砚台要注重原料本身的形状,浪费是行不得的。“题了字的砚台可能不是好砚台,但好的砚台一定题过字的”赵磊师傅如是说,并积极为我们找出例子。在这次走访的最后,赵磊师傅拿出了一块砚台用来考验我们,这块特殊的砚台有大量留白,并且带有人,石头和羊的雕刻痕迹,我们积极回答了关于构造的问题,却在这个雕刻图样这里抓耳挠腮,看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赵磊师傅最后为我们揭开谜底,一个四字成语,叱石为羊,寓意着修成正果,得偿所愿。
通过今天的调查实践,我们对青州花毽和青州红丝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州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关注它们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10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