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寻梦乡土调研团拜访了威海锡镶传承人谷祖威老先生,探寻锡镶这门即将失落的手艺。
在东山路以北、驻威某部幼儿园以南,有一间挂有“威海锡镶”匾牌的小平房,门店30平方米左右,这里是威海锡镶传习研究所,也是谷祖威的工作室。
工作室内,一张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的工作桌上,摆满了各式的工具和几把未完工的锡镶壶。壶上的锡片图案分别有八仙过海、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生动美观,这些都是谷祖威精雕细琢出来的作品。
威海锡镶出现于19世纪末。当时,谷祖威老先生的爷爷辈谷宝和、谷年和兄弟在当地开办了铜锡铺。铜锡是个慢手工活,制作时两人喜欢喝茶聊天,对茶具非常喜欢。有一次谷老不慎将茶壶嘴打破,却又舍不得扔,锡匠出身的他反复琢磨后用锡做了一枚壶嘴又装了上去。如此一来,不但不觉得碍眼,反而更加别致美观。后来这个别致的茶壶被一名英国商人看中买走,也让两兄弟发现了商机。他们借鉴民间的锡补技术创造了独特的锡镶工艺。不久,英国强租威海卫,典雅古朴的锡镶茶具受到追捧,远销海外。上世纪三十年代,锡镶一度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锡镶是那个时代最早打入欧洲市场的威海传统技艺。”一谈起锡镶的历史,谷祖威充满了自豪。
日本侵华期间,失去海外市场的锡镶制造业走向了衰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锡镶在威海几乎绝迹,很多本地人甚至不知它为何物。而谷家的传人一直没有放弃重新接续断裂的锡镶技艺的希望,到了谷祖威这一代,这项几近失传的民间技艺又被拾了起来。
1984年,谷祖威找出了家传的雕刻工具,聘请了80多岁、曾是新和成伙计的王正修担任技术顾问,并修复了藏在家中的传统模具和工具。几经努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锡镶制作技艺终于完整复原。他们制作的威海卫锡壶曾多次被北京颐和园绘画工艺馆工艺品部购进,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工艺品之一。
同时,威海锡镶的展销范围也扩展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起不小的轰动。谷祖威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家。2009年9月,威海锡镶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作为威海锡镶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谷祖威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威海锡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威海锡镶传习研究所成立。
锡镶的现状
谷祖威老先生介绍道,如今威海的锡镶生产厂屈指可数,锡镶市场鱼龙混杂,市面上也几乎没有传统的锡镶工艺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的“山寨锡镶”。这些“山寨锡镶”的工艺与传统锡镶有了很大的不同,多是采用胶粘而非锡镶,外表华丽,但是仔细看来大多工艺粗陋,很少有老锡镶的厚重典雅。更有甚者,威海本地某些生产金镶玉的厂家盗用锡镶非遗的头衔,大肆宣传甚至凭此参展。谷祖威早在1987年就为锡镶技艺申请了国家专利保护,然而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且从未有一家生产者向他付过专利转让使用费。
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的有效整合,使锡镶的品牌价值大大降低,无法在市场上形成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在销售渠道上,威海本地的厂家依然延续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模式,固守对外市场,没有将锡镶的销售与蓬勃兴起的威海旅游业结合起来。
谷祖威老先生说,近几年来采访他的学者、媒体不下十几家,他一再呼吁威海当地的企业和相关部门加大对锡镶工艺品产权的保护、产销的规范、投入和宣传,可是直到现在收效甚微。同时锡镶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我现在眼睛越来越不好用了,以后自己想做也做不了了……”谷祖威老先生叹息道。现在偶尔有一些大学生来此学习,或者学校组织学生来观摩。随着年龄增大,他希望有更多有兴趣且刻苦的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他将免费授教,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作为威海锡镶技艺传承人的谷祖威,拿出他珍藏百年的锡镶茶壶展示给我们:岁月已经将它当年的光彩化为沉重的沧桑,然而却丝毫不能削弱它古朴的魅力。
在与锡镶传承人的访谈中,我们看到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以及其绵长的生命力。同时,也看到了在社会发展、改革开放及城镇化过程中部分手工艺技术的消逝。锡镶工艺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78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