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古寨遗址竹马 寻迹非遗文化
洛阳7月17日电(通讯员惠婉荣 张博)
非遗文化是一座小镇人们长久以来的精神寄托,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底蕴所在。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贡献青春力量,7月17日,河南科技大学“AI赋‘语’,‘普’惠万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满怀热忱地来到了“河洛第一村”苏羊村,寻迹非遗文化,推广普及普通话,丰富语言扶贫新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
一座古寨,历尽沧桑
苏羊村俗称苏羊寨,也被称为“河洛第一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漫步在村子里,细心观察着这些古建筑,连片的土坯房,随处可见石磨盘、石槽等老物件,年代感十足的街道……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从洛阳偃师“走出去”的优秀导演韩万峰被苏羊村的建筑和气息所震撼,作为自己的新电影《戏》的取景地,通过镜头挖掘家乡丰厚的文化内涵,以一颗赤子之心传播河洛文化。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正因为村子里普通话不够普及,导致村子的旅游业发展受阻。为了让苏羊村不再隐于深山人未识,团队成员把关于苏羊村的介绍用普通话的形式及时对村民进行培训,以便村名能更好的宣传和介绍自己的家乡。
图为实践队员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漫步村子参观的照片
一处遗址,历史悠久
提及苏羊村,还有一项更为骄傲的事情,那便是苏羊遗址入围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实践队员们实地参观了苏羊遗址以及正在挖掘的遗址群,考古负责人全程用普通话为我们讲解。经过深入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苏羊遗址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因语言沟通的局限,未能充分向外来游客展现其独特魅力。苏羊村的管理者和考古负责人深知,采用普通话解说遗址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够跨越方言的障碍,让更广泛的游客群体了解和欣赏苏羊遗址的历史价值,还能彰显苏羊村浓郁的人文气息。为了进一步放大这一效应,加快普通话在村民中的普及显得尤为迫切。将村民培养成为自己家乡的优秀代言人,通过村民的口述历史和个性化讲解,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索,同时也为苏羊村的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在苏羊遗址现场,考古负责人为实践队员讲解的照片
一种非遗,气势宏大
苏羊村里,还有一个宝贝——苏羊竹马,2011年,苏羊竹马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苏羊竹马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苏羊竹马传习所和展示馆,那里有用竹篾扎成的竹马,马上裱糊上彩色纸,实践队员们还上身体验了一番。从中我们了解到,这一承载着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传统艺术,在对外展示时,曾多次遭遇语言障碍带来的挑战。由于方言的差异,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难以完全领会“苏羊竹马”表演背后的丰富内涵与历史渊源,这无疑限制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弘扬。推广普通话,对于苏羊村乃至所有拥有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而言,既是紧迫的任务,也是长远的责任。当普通话成为连接苏羊村与外界的纽带,当每一位村民都能够流利地用普通话介绍自己的文化遗产时,苏羊竹马将不再仅是本地的传统艺术,而是能够触动人心、跨越地域界限的文化使者,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苏羊竹马传承教育基地,亲身体验竹马的照片。
普通话的推广不仅有助于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也为苏羊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村民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他们或许能够更加自信向游客宣传苏羊遗址的意义,向游客展示苏羊竹马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普通话的普及也促进了乡村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乡村经济发展、人才引进及文化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60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