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山东大学“山河生梦·碱海绿洲”调研实践团来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深入探寻并亲身体验了一场关于“煮海为盐”这一古老盐业传奇的深刻解读。此次探访不仅让团队成员们领略了东营悠久而丰富的盐业文化历史,更为后续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的调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情感共鸣。
一、历史足迹的见证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自1993年成立以来,便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文化展陈,成为了一座集地志研究、展览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荣获国家二级博物馆及AA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64亩,精心规划了包括《史前文明》、《渠展之盐》、《馆藏集粹》在内的九大主题展览,以生动详实的展品与资料,全面而系统地勾勒出了东营市从古至今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
在博物馆的灯光下,一件件精致的模型与详尽的文献资料仿佛拥有了穿越时空的魔力,引领着“山河生梦·碱海绿洲”调研实践团的成员们穿越回那个以海为生的远古时代。彼时,智慧的古人凭借“摊灰种盐”、“淋灰去卤”、“煎卤成盐”等精妙绝伦的工艺步骤,巧妙地将浩瀚无垠的海水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盐,这一过程不仅彰显了人与自然特别是海洋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更在无形中为后世盐碱地治理技术的萌芽与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煮海为盐,不仅仅是盐的生产,更是对盐碱地和海洋资源深刻理解和利用的开始。它启示我们,面对自然的挑战与馈赠,人类总能以智慧和勤劳找到解决之道。盐碱地,作为海洋与陆地交织的产物,其治理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与智慧。
二、盐碱地治理的现状
当前,盐碱地治理已上升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东营市,作为盐碱地综合治理与利用的典范城市,凭借其卓越的实践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引进并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以及广泛应用智能节水灌溉技术等多元化策略,东营市成功实现了盐碱地农业生产能力的质的飞跃。
近年来,东营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耐盐碱作物种植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其中棉花、小麦、大豆等经济作物尤为突出。这些作物不仅展现出强大的盐碱地适应性,能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茁壮成长,还因其丰富的产量与良好的市场价值,为当地农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三、未来展望
盐碱地治理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盐碱地将逐步蜕变为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而非昔日的限制因素。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探访,特别是“煮海为盐”这一古老传奇的深刻解读,为调研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更激发了我们对盐碱地治理事业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持续探索、勇于创新,在盐碱地治理的征途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展望未来,山东大学“山河生梦·碱海绿洲”调研实践团将秉承历史的智慧与力量,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投身于盐碱地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决心,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877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