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临沂7月23日电(通讯员蒋孟君)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乡村旅游逐渐在各个乡镇落地生根,在田野间吹拂着希望的春风。乘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筑梦乡村熠青春”社会实践队带着对乡村旅游产业现状的好奇和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村的憧憬,怀揣着青年人的理想抱负,踏上了此次暑假社会实践的旅程。
非遗技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调研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在这里见到了负责柳编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作人员。通过与他们座谈并进行采访,实践队成员对柳编产业有了更多宏观视角的新认识。目前,临沭县全县有柳编工艺品企业400余家,柳编产业从业人员近十万人,2022年实现产值40亿元。一串激动人心的数字背后,离不开政府默默的支持。工作人员介绍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编“簸箕”、“笸箩筐”、 “升”、“箢子”的小作坊不断转型升级,发展成涉足家具、园林、装饰等多品类的大产业。部分公司通过横向扩展生产线,制作柳、藤、草、竹工艺品,关注国内外流行元素、新需求,将柳编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在当地建立了规模不小的产业园。
图为我队成员探访欧拉公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孟君 摄
实践队成员还特别探访了其中尤为有代表性的目前中国最大的柳制品供应商欧拉公司,欧拉公司的产品系列多样,远销海外各国,与全球多个知名家居集团建立合作,商业版图极大。调研队员发现,临沭柳编产业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各企业在良性竞争中利用自身优势,拉动临沭经济增长。为非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交上了独树一帜的答卷。
在曹庄王贺桑蚕基地,团队成员亲眼见证了养蚕种桑对乡村面貌的巨大作用。在当地村民口中,他们得知临沭县桑蚕业的复兴最早是由留守家中的妇女老人带动,随着桑园面积的扩大,养蚕大棚越建越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王贺村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熙攘,更是旧貌换新颜,积极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村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
图为曹庄王贺桑蚕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孟君 摄
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三元里朱村的蔬菜大棚中,筑梦乡村熠青春实践队成员们正在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棚内,农作机械穿梭忙碌,实现精准控温控湿,一排排蔬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通过与当地农民深入交流,他们了解到这里的蔬菜大棚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经济发展。这些大棚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体现了现代农业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同学们发现,寿光市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力支持设施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同时注重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农民通过参与合作社、共享销售平台等方式,实现了产销对接,增加了收入。这样的实践调研让大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农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也让他们认识到作为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激发了他们服务社会、贡献青春的热情。
同时,三元里朱村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巧妙融合,打造了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模式。游客在此可近距离感受农业生产过程,品尝绿色农产品,享受宁静田园生活。朱村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成为农业旅游和生态文旅的典范。
图为我队成员对寿光农户进行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孟君 摄
通过这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筑梦乡村熠青春”实践队成员们深入农村,临沂市临沭县和潍坊市寿光市留下了他们调研的足迹,亲眼观察了乡村振兴政策下新农村的面貌,亲耳聆听了农民们的枝叶心声,亲身体验了乡村的发展变化。成员们了解到,乡村振兴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推动,更关系到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结合。农民的勤劳智慧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共同绘制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广阔乡村,大有可为,这次实践让成员们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力量,也坚定了他们服务社会、贡献青春的决心。
图为筑梦乡村熠青春实践队全体队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蒋孟君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9384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