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楷木雕刻又称“楷雕”,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瑰宝。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楷木雕刻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了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2024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前往曲阜市神道路隆盛大观艺术馆参观访问。 感受楷雕精湛的工艺,体会非遗传承的意义所在。
隆盛大观艺术馆是紧邻孔庙南门有一家百年老字号,他以曲阜当地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楷木雕刻为特色。一进门,首先映入实践队员眼帘的,便是琳琅满目的楷木雕刻手工艺品。一件件作品轻盈剔透,玲珑剔透,又各具特色,置身其中,仿佛与历史完成一段对话,时间逐渐积累下来的沉重感可以让人们多维度的了解曲阜。根据工作人员介绍,馆内最早的手工艺品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艺术馆门口一方小小的书桌便是楷木雕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颜德印先生的工作台。馆内陈列的各种手工艺品,不仅有精美典雅的如意、庄严肃穆的孔子像,也有朴素实用的笔墨纸砚等。可见在木雕刻不仅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在馆中参观时,一只泛白的如意格外引人注目。经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实践队员们得知,这只如意创作于清末时期,是颜氏楷雕第六代传承人的作品。起初这只如意也是是黄褐色的,上面也如包浆一般圆润,但经过时间的洗礼,这才被烙上了岁月的痕迹。馆中陈列着不同时期、不同形象的孔子像记录着人们的审美变化。
中国雕刻技艺丰富多彩,实践队员不禁好奇:楷木雕刻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谈及此处,颜德印先生的面色生动起来,据他所说这与一个典故有关。原来,相传孔子去世后,子贡守棂六年,他从家乡带来楷木的树苗,种植于孔林之中,因此有了“子贡手植楷”的典故。 子贡用楷木雕刻其师孔子、师母亓官氏两尊圆雕塑像,始创楷雕。说到这里,颜德印先生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实践队员得知,颜德印出身于楷雕世家,小时候父亲曲阜工艺美术厂工作,每天放学他都会跑进厂里看工匠们进行如何创作,有时也会拿起工具自己刻上几刀,尤其厂里堆放的楷木特别香。近四十年过去,香气至今弥漫在记忆里。颜德印先生指着一个小小的木雕工艺品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说:“子贡所作的孔子像,端庄肃穆,刀法简洁古朴,我也创作品。”
楷木雕刻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在与他的雕刻技艺。在颜德印先生的见证下,实践队员得知,楷木雕刻的雕刻过程包括选材、设计、画稿、粗雕、细雕、打磨、上漆和完善八个方面,在选材上楷木雕刻选择楷木。随着楷雕艺术不断发展,当今的刀具更加丰富,审美更趋成熟,技艺不断精湛。楷雕刻画人物时讲求比例合适,富有层次感,俯仰间要有起承转合,尤其要以眼传神,创造出人物及生灵的精气神。这也使得楷木雕刻屹立于中国木雕的行列。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逐渐缩小,楷木雕刻同样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颜德印先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由于传统楷雕多以如意景象为主,而楷雕艺术又起源于儒家文化,于是思来想去,颜德印先生最终决定将如意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经过不断尝试,他决定将如意侧方的区域镂空,用小篆写进“德不孤,必有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名句。2009年,颜德印先生推出个人作品《福禄寿论语儒雅如意》,在业内广受赞誉。2013年,在“第五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该作品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在实践队员的惊叹声中,颜德印先生将这个手工艺品拿出来,只见其技法自然,造型雅致,拿在手中如纸般轻薄。 让人不得不惊叹其中的精湛技艺。
为了与现代数字化社会接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楷木雕刻这项非遗手工艺品,颜德印先生坚持到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市特殊教育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高校授课,而且非常愿意接受高校社会实践队伍的到访参观,颜先生也愿意不厌其烦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楷木雕刻的相关内容,向年轻一代展示楷雕魅力,另外他也积极接触互联网,通过线上授课、抖音直播等方式,让世界人民感受楷雕的魅力。
楷木雕刻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观赏价值让人叹为观止,传承人的热爱和传承精神激励着实践队员。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实践,队员们不仅对大众圈化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决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像颜德印先生这样的非遗保护者和传承者。 实践队员认为,作为新青年,应该为像楷木雕刻这样的优秀非遗项目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213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