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非遗”之约,邂逅千年悠悠古韵
一山一水,一笔一墨,一篆一刻,纵横间的细腻与寥廓,渗透着国之匠者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千载华夏,传承非遗。2024年7月12日,山东科技大学泰安学院智能装备学院“非遗传承文化韵,陶琉鸢影赋新诗”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鸢都——潍坊,陶琉泵都——淄博两地开展实践活动,追忆非遗历史文化,学习非遗艺术制作,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与智慧。
教得斜阳落亭晚,且看十笏在其中
不到江南,也知春色几许。始建于明朝的十笏园,几经更迭,到了清末光绪年间才有了现在的庭院摸样。7月12日上午,大学生实践团漫步在这座被称为“北方小圆之最”的私家园林,欣赏这既有北方庭院建筑的简洁疏朗,又有南方园林的飘逸精巧的古建筑。穿梭在庭院之间,不仅留恋于怡情的亭台水榭,还被屋内陈设规矩,书架上摆满的书籍所惊叹。据说园主人丁善宝钟爱读书,不仅在园内设有书房,几乎每个屋内都有书籍少许。被文化熏陶的小园被选为86版《西游记》的拍摄地,受《西游记》的影响,其中春雨楼的室内布置一直保持着富家小姐闺房的模样。这里的建筑与自然景观所融合,文化气息围绕在小园的每个角落,在此处漫步,实践团成员们感受着临流阁的静谧,听鹂馆的鸟鸣,揽翠楼的壮丽,还有映雪堂的诗意,体会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实践团在小园中进入参观了著名的非遗工作坊,刺绣,微雕,核雕等。驻足欣赏老手艺人核雕的过程,实践团无一人不被这完美的工艺所震撼。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欣赏核雕技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寻鼎翰 摄
著名的民间泥塑——泥叫虎除了作为孩童的玩具外,还因其威武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成为镇宅吉祥物。在十笏园庭院中,泥叫虎也是频频出现。据老手艺家讲述,泥叫虎区别于其他泥塑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腰部是用牛皮衔接的,内部带芦苇哨,用手拉送老虎的头尾,就会呜呜作响,所以得名泥叫虎。
百尺东风舞纸鸢,万物皆可上云端
非遗纸鸢如一幅唐诗宋画,展现着古典美学的独特魅力。2024年7月12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们在风筝制作体验馆里,合力制作出了两个完整的小风筝。制作风筝需要耐心和细致。每一个步骤,无论是制作风筝骨架,裁剪风筝纸,还是组装和绘制图案都需要用心对待。每一根竹条,每一抹色彩,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7月13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了潍坊风筝博物馆,这座以龙头蜈蚣风筝为灵感设计的博物馆,内分四个展区,成员们真切的感受风筝的发展历史,欣赏各式各样的的风筝。博物馆里的风筝种类一应俱全,风筝的造型不仅包括地上有的动植物,就连神话故事中的“牛郎会织女”,“嫦娥奔月”,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造型也做的栩栩如生。真可谓“万物皆可上云端”。实践团在馆内边欣赏边了解风筝的历史,在古代,风筝不仅作为寄予情感,祈福纳祥的吉物,它还被创造性的用于传递火种,投掷炸药等战术。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超凡的智慧与创造力。据馆内介绍,近年来,风筝与国际接轨,用于国际文化交流,各个国家以风筝为载体,将本国的文化传向世界,博采众家之长,建设一个文化多彩的世界。实践团成员们在此处认真记录着古今风筝的演变,学习风筝在当今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图为实践团在风筝博物馆学习风筝历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寻鼎翰 摄
追忆百年老镇,寻找被时光遗忘的故事
坊茨小镇不仅是一个地名,它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一段百年历史的缩影。7月13日下午,实践团访古探幽,来到了承载百年历史的坊茨小镇。走到小镇开始的地方,一阵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门口的店铺写着“供销社“的字样,仿佛穿越到了静谧而美好的旧时光。继续往深处走去,和《南来北往》影视剧的描述如出一辙。实践团成员们跟随路线指示,来到了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老火车站,在完成拍摄采访任务的同时,也了解了很多坊茨小镇的历史。
紧接着,实践团进入了当地著名的坊茨美术馆,灰白的石砖墙壁更突出了令人震撼的作品。作品不是简单的绘画,大部分是用传统的刻画来绘制的。作品内容大到包含了整个小镇的百年变迁,小到记录着孩子们的一颦一笑,就连转身过程中衣服的褶皱都刻的细致入微。美术馆整体规模不大,但是深入其中欣赏着一幅幅艺术品,仿佛时间定格了般。从美术馆出来,太阳也已落山。实践团成员们从美术馆出来后被门口的手绘折扇所吸引。老奶奶一边拿着素白的扇子一边蘸着颜料入神的绘画着,不一会儿素白的折扇上灵现出一对黄鹂鸟。据奶奶介绍,小摊上的折扇都是她用国画颜料手绘出来的。花鸟木枝,山水墨竹,各式各样的的国画元素吸引了很多人驻足。体验了美术馆与手绘折扇的双重美感,实践团成员们又一次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韵所折服。
泱泱齐风三千载,陶琉淄博文化韵
图为实践团在陶瓷琉璃博物馆欣赏文物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明哲 摄
海岱千年,泱泱齐风。穿越千年艺术之旅,7月14日上午,“非遗传承文化韵,陶琉鸢影赋新诗”实践团来到了著名的淄博琉璃博物馆,满满四层的陶瓷琉璃馆彰显了古属齐国的临淄宝藏丰厚。尤其是这镇馆之宝——北朝莲花尊和战国琉璃珠,琉璃珠出自临淄商王村战国墓,幽幽蓝蓝,孤独美丽,就像宇宙中的地球。“大都好物不坚固,彩云易散琉璃脆”如此易碎之物,居然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两千五百多年,真是不可思议。实践团从一楼古齐厅开始观赏,作为齐文化的发祥地,此展厅大都是齐国出土的精美文物。接着来到二楼古瓷厅,展示了从西周到民国时的瓷器珍品,顺着展厅路线,实践团了解到了古瓷器如何演变成现代瓷器,从中探寻中国陶瓷史的发展脉络。三楼四楼的陶艺精品其中不仅有中国的馆藏文物,还有很多作为文化载体捐赠给其他国家以示建设文明友好世界。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每个展厅的展品都有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外表下散发悠悠古韵。走进周村古商城,品尝薄香酥脆非遗烧饼。7月14日下午,实践团根据规划来到了周村古商城,进入当地有名的烧饼博物馆。周村烧饼是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制作技艺也被誉为“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刚走进博物馆大门,映入实践团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保留下来的石碾等。展示在大厅的《烧饼赋》,详细讲述了周村烧饼的特点、声誉以及百年传承。从一层去地下一层的扶梯旁,有一面巨幅的“笑脸墙”,图上的男女老少都是面带笑容吃着薄香酥脆的周村烧饼,感染力爆棚。在地下一层有现场制作周村烧饼的展示,实践团成员们驻足学习周村烧饼的制作工序。
图为周村烧饼制作铜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明哲 摄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了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海岱楼与钟书阁的诗意牵手,是时尚元素和古典美学的碰撞,是海派文化与淄博文化的交融,是融合了齐国古都,陶瓷琉璃,天然溶洞等诸多淄博元素的视觉盛宴。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漫步在一层层书架楼阁之间感受文化魅力。
这次实践活动结束,“非遗传承文化韵,陶琉鸢影赋新诗”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不仅震撼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和老一辈手艺人的智慧,还认真思考了非遗传承向何处,我们应如何与文明对话。以传统之韵,护文化之根。(通讯员 史文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0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