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党中央号召“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西安外国语大学红凤同心社组织开展了主题为“非遗‘老曲艺’,乡村‘新动能’——以陕北说书之火,燃旺地区发展建设”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调研简介
陕北说书是一种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和榆林等地的传统曲艺形式。它起源于穷苦盲人使用陕北民歌小调演唱传说故事,后逐渐吸收了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发展成为能够说唱长篇故事的艺术形式。2006年,陕北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红凤同心社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线下调研组前往陕西省延安市,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陕北说书在延安地区的发展现状。
二、延安探索: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
匠心独运,说书承古韵——传承与保护
调研组成员参观了延安市曲艺馆、民俗博物馆、延长县文化馆等地,深入了解了陕北说书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曲艺馆内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示了说书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专业讲解帮助队员们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调研组成员在延长县文化馆拜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忠元老师。刘老师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视力障碍,凭借毅力与热爱成为曲颈琵琶演奏与陕北说书的佼佼者的故事。他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坚韧不拔,也反映了非遗传承人的辛勤付出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
薪火相传,曲艺焕新生——融合与创新
调研组成员参与了延长县文化馆的陕北说书传习班,亲身体验了非遗教育的魅力。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尝试了曲颈琵琶的基本演奏技巧,体验了从初学到掌握传统乐器的过程。通过与传习班学员的交流,调研组了解到学员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坚持。调研组成员在延安市1938广场展示文创产品,将陕北说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的关注。团队设计的文创产品不仅传递了陕北说书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非遗遗韵,说书振乡魂——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
调研组在甘泉县石门镇和石门豆腐小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的乡村振兴情况。调研组发现,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和非遗产业,当地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带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调研组访问了延安市延长县文旅局,了解了政府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方面的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和宣传推广,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三、总结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西安外国语大学红凤同心社的成员们深化了对陕北说书非遗价值的理解,见证其与地方经济文化融合的潜力。他们强调,应强化非遗教育,支持传承人,尤其注重青年培育,并创新非遗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36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