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期,南京师范大学“青春心韧·数字赋能”社会实践团深入江苏南京等地调研,从学校、社区、家庭多个层面出发,旨在探索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以数字化手段赋能社会支持网络,促进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图为团队成员在社区楼道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倪婧娴 供图
聚焦“脆皮”现象,洞悉大学生身心现状
团队首先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脆皮”现象出发,深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实地走访,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与问题。
团队与南京审计大学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蔡智勇教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部的沈雅静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并实地探访了心学堂等核心设施。通过与专家的对话,团队深入掌握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形态及其成因,为开发数字心理健康资源服务提供了宝贵指导。
调研发现,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方面因素正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亟需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图为团队成员在南京审计大学与沈老师交流讨论。徐霖娟 供图
构建多维社会支持体系,强化心理韧性培养
针对调研结果,实践团从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两个维度出发,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与分析,对来自不同高校、专业、生源地的大学生访谈资料进行深度剖析,构建了多维社会支持体系下的心理韧性提升理论模型,并结合问卷数据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团队走进社区,搭建校社联动平台,引导社会资源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倾斜;同时,走进大学生家庭,加强家校沟通,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团队旨在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升心理韧性。
图为团队成员对大四学生家访。徐霖娟 供图
数字赋能心理健康服务,创新教育模式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还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团队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放并收集到823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在“最希望学校提供的健康服务”选项中,“情绪调节”服务以61.36%的高比例成为学生们的首选,且其23.50%的响应率独占鳌头。此在开放性的“其他”建议中,不少学生亦提及了“解压内容”与“冥想训练”等针对性压力调节服务的广泛兴趣与需求。
情绪调节成为核心技能,既助力快速复原,又塑造积极抗压心态。心理韧性,逆境中的适应力,是情绪调节的体现。高韧性学生能有效驾驭压力,维持内心宁静,为学业成功与未来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利用数字技术研发一款针对大学生的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支持平台,该平台已在易班平台上架,面向全校乃至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开放使用。团队采取“平台+社区”的运营模式,紧密联动易班社区用户,积极吸纳反馈,持续优化平台体验。
图为团队成员在易班平台上线的数字软件。倪婧娴 供图
展望未来,团队正积极筹划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共研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举办心理健康公益活动,并构建家校合作平台,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全方位关注。同时,团队将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开发智能测评系统和在线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这些具体行动将有效汇聚社会各方资源,为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确保青年学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坚实的心理支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57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