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 12日,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如一缕缕金色的细沙,洒在广袤的大地上。历史文化学院“党史小课堂”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塞罕坝精神的敬仰和探索之心,踏上了前往塞罕坝展览馆的征程。
启程:心怀敬仰向绿洲
塞罕坝,这片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已成为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而塞罕坝展览馆,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的奋斗与坚守。
清晨,实践队员们迎着朝阳出发。一路上,他们心情既激动又期待,纷纷讨论着自己对塞罕坝的了解和想象。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实践队员们抵达了目的地——塞罕坝展览馆。
图为塞罕坝展览馆。
参观:历史画卷展精神
刚一下车,展览馆那庄严而独特的建筑风格便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目光。它宛如一颗镶嵌在绿色海洋中的明珠,散发着熠熠光辉。走进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塞罕坝全景图,画面中青山绿水、林海茫茫,让人仿佛置身于这片美丽的绿洲之中。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开始了正式的参观之旅。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仿佛被带入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展览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陈旧的工具器械、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记录,生动地展现了塞罕坝从荒原到绿洲的蜕变历程。实践队员们看到了第一代塞罕坝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住窝棚、喝雪水、啃窝头,却依然坚定信念,勇敢地向荒漠宣战;看到了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人工造林、育苗、植树,用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展览馆的一角,实践队员们还看到了一组塞罕坝人曾经使用过的造林工具,有简陋的锄头、铁锹、扁担等。这些工具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却见证了塞罕坝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实践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认真地做着笔记,不时地向讲解员提出问题,深入了解塞罕坝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有的队员拿出相机,记录下那些令人震撼的历史瞬间;有的队员则陷入了沉思,被塞罕坝人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塞罕坝发展历程。
走访:深入探寻发展路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将塞罕坝精神传承下去,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塞罕坝的现状和发展,实践队决定分成几个小组,对周边的林场、居民和游客进行走访调查。
第一小组来到了附近的林场,与林场工人进行了交流。工人们热情地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树木的养护、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一下林场工人的工作,拿起工具,为树木修剪枝叶、浇水施肥。虽然只是短暂的体验,但实践队员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辛苦和不易。
第二小组走进了周边的村庄,与居民们进行了座谈。居民们纷纷表示,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改善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前风沙漫天,现在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家的收入提高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第三小组则在景区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塞罕坝的印象和感受。大部分游客都对塞罕坝的美景赞不绝口,认为这里是一个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好地方。同时,游客们也对塞罕坝的生态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望。“希望塞罕坝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美丽的景色,同时也希望能够加强对游客的环保宣传,让大家共同爱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一位游客说道。
通过走访调查,实践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塞罕坝的发展现状,也感受到了塞罕坝精神在当地的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的成功,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更是一种精神的胜利。
分享:感悟精神共前行
“这次塞罕坝之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伟大。塞罕坝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位实践队员激动地说道。另一位实践队员也表示塞罕坝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夕阳西下,实践队员们踏上了归程。塞罕坝的美景在实践队员们身后渐行渐远,但塞罕坝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他们心中。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决心。实践队员们相信,在塞罕坝精神的激励下,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为塞罕坝林场的建厂文件。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66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