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华夏大地的根基,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希望。当“乡治新篇,协同共治——组织协同视域下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这一社会实践项目在我眼前展开,我便一头扎进了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研究领域,在探寻中收获了诸多深刻感悟。
在参与项目前期的资料收集时,我被乡村治理的复杂程度所深深震撼。乡村,绝非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多元主体交织、利益诉求多样的复杂生态系统。从各类文献中可知,不同地区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东部沿海乡村凭借地理优势和政策扶持,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上成果斐然,治理模式也相对成熟,如浙江部分乡村通过“互联网 + 农业”实现产业升级,以村民议事会保障基层民主。而中西部地区部分乡村则受限于交通、资源等因素,经济发展滞后,治理中面临人才流失、资金短缺等诸多难题,组织结构碎片化明显,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
实地调研之后更是让我对乡村治理的现状有了直观且深入的认识。在山东省日照市的一个村庄,我和成员们曾与一位老支书促膝长谈。他感慨,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事务无人打理,传统治理模式难以维系。村两委虽有发展产业的想法,却因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而举步维艰。在青岛市的乡村,我们看到一些村庄在推进环境整治时,村民之间因利益分配不均产生矛盾,资源分配不均衡成为乡村治理的阻碍。这些真实场景让我深刻意识到,乡村治理的困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村民生活的难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也欣喜地看到一些积极探索。烟台市部分乡村创新采用“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的四级治理网络,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提升了村民对村集体的认同感,这让我认识到组织协同在乡村治理中的巨大潜力。村民通过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实现了组织间的有效协同,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入思考后,我认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关键在于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一方面,要强化村民的主体意识。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知识讲座等方式,提升村民对乡村治理的认知,让他们明白自身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决策、监督等治理环节。另一方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要与乡村内部力量紧密合作。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企业提供技术和市场渠道,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共同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例如,引入农业科技企业,为乡村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教育、医疗帮扶,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
另外,从制度层面看,完善的制度保障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建立健全资源分配、利益协调机制,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化解利益冲突。同时,加强监督考核,保障各项政策和制度有效落实。只有制度完善且执行有力,乡村治理才能步入良性轨道。
参与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对乡村治理现代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乎村民福祉的民生工程。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每一次的探索与尝试都蕴含着希望。未来,我、广大青年们愿继续在这片领域深耕,为构建农民有参与、村社有认同、国家有保护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期待看到乡村在协同共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1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