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那是一个令无数人心弦紧绷的日子。天空仿佛被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笼罩着,沉甸甸的乌云压得极低,似乎随时都会倾泻下无尽的悲伤。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这座承载着无数期望与责任的水利枢纽,此刻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随着一声沉闷而有力的开闸令下,滚滚淮河水如脱缰的野马,一泻千里,瞬间将身后那广袤的蒙洼蓄洪区变成了一片汪洋。洪水所到之处,农田里的庄稼瞬间被淹没,肥沃的土地被无情地冲刷,一道道沟壑在田间纵横交错,仿佛是大地撕裂的伤口,诉说着洪水的残暴。
王家坝闸
然而,在这洪水肆虐的危难时刻,蒙洼蓄洪区的村民们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坚韧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年轻的小伙子们组成了抗洪突击队,他们身着简陋的雨衣,手持沙袋,在泥泞的道路上奔跑着、穿梭着。在那一片汪洋之中,他们的身影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伟大。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坚韧不拔的王家坝精神,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王家坝精神究竟是什么?为何蒙洼人民能众志成城、齐心抗洪?日前,安徽农业大学“返家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蒙洼蓄洪区,探寻其中的答案。
热爱家园乐观勇敢
“自己的家,哪能看着它被淹啊?肯定要去抗洪的嘛。” 沿着蜿蜒的小路,踏入淮河蒙洼蓄洪区的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岁月的痕迹在这片土地上清晰可见。86 岁的李世英和实践团队讲述着。那些或平淡或跌宕的过往,都化作了此刻眉眼间的从容与安然。
与西田坡村民李世英访谈
在她的记忆里,王家坝精神不仅仅是面对洪水时的英勇无畏,更是一种对家园深沉的爱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她指着庄台周围的一片片田地,讲述着洪水退去后村民们如何迅速重建家园的故事。“洪水退了之后,大家就赶紧重新开始生活,该种地还种地。庄稼地被水淹了,洪水退之后,就重新耕地。以前地里种粮食,现在也在尝试新的作物。大家都有一种想法,就是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这就是乐观。”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王家坝精神,用热爱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这种精神,让蒙洼人民在历次洪水中都能迅速恢复过来,重新焕发生机。
官民携手齐心抗洪
回忆起抗洪期间的点点滴滴,曹集镇水利站刘阳站长感慨万千:“这边的群众十分支持工作。我们去排查、巡习的时候,有很多庄台上的老同志,他们自愿报名去参加民工,而且汛期的一些重点工作,他们都了如指掌,每天晚上我们查到11点12点,他们依然坚持在岗,非常配合。”
与刘阳站长访谈
对于王家坝的村民们来说,配合抗洪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68年是我们蒙洼地区最大的一次水,我当时才不到20岁。就记得当时大堤破了以后好吓人啊,水全部往下涌。猪啊牲畜啊哇哇乱叫,大家都跟没了命一样,哪里高就往哪里跑,有上屋顶的,还有爬柴火垛上面的。”今年已经78岁的王聘春经历过王家坝建成以来的全部洪水,谈到当年亲眼见证的大洪水,他仍心有余悸,“现在不一样了,每次要开闸放水之前,干部一通知,大家就赶紧把东西从家里搬出来,都不需要提前动员。即使是68年的时候,虽然条件很苦,但大家也都互相照应着,这就是团结。”
与王家坝村村民王聘春访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是在蒙洼区这样累遭不幸的地方,政府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如今,崭新的西田坡游客接待中心布置得舒适整洁,特产展示区的货架上,阜南柳编、西田坡芡实、郜台板鸭等土特产琳琅满目,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西田坡游客接待中心
舍小为大无私奉献
王今桂是西田坡村的先进典型,2020年习总书记来蒙洼区慰问受灾群众时还与他亲切交谈,照片至今仍挂在客厅里。如今他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守着自家开的小超市,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与西田坡村村民王今桂访谈
“好多人认为王家坝的精神不过是一个口头宣传,其实王家坝的精神能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是因为它实实在在起到了‘上报河南,下保江苏’的作用,如果王家闸不开闸蓄洪,它们会受到很大的洪涝。我们开闸泄洪了,失去我们的田、农作物,真的就是舍小家保大家,大家都有这样的觉悟。”
提到王家坝,他的语气满是自豪:“在王家坝闸旁边有一个抗洪纪念馆,之前叫王家坝水文站,从53年到20年,那些在抗洪第一线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里面都有记录。现在还有王家坝湿地公园,我都去过。”我们注意到,在王今桂客厅最显眼的柜子上,正摆放着一个精致的王家坝闸模型,一尘不染。
冬去春来,王家坝精神如同淮河之水,奔腾不息,流淌在每一位蒙洼人的血脉之中。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都能坚守家园、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相信在王家坝精神的引领下,蒙洼蓄洪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将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让王家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05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