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头:大学生网报南京1月28日电(通讯员陈雨涵)
导语:在2025年寒冬时节,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志愿者们,怀揣着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热忱,于南京梅园社区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寒托班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非遗润童心,巧手传匠心”为主题,旨在通过多元课程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培育审美情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活动精心设计了“干花制作”“非遗簪花体验”“创意灯笼手作”三大课程模块,将自然美育与传统技艺深度融合,以“小手拉大手”的互动形式,邀请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踊跃参与,为幼儿打造了一场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文化启蒙盛宴。
正文
(一)指尖拾秋:干花制作课程中的自然美育
活动开启,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步入社区的“自然工坊”。工坊内的木桌上,玫瑰、雏菊、尤加利叶等新鲜花材与压花板、干燥剂、麻绳等工具有序摆放。吴思穆老师以生动且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揭示植物生长的奥秘:“每一片花瓣皆是大自然的珍贵馈赠,即便花朵凋零,我们也能够凭借双手留存它的美丽。”
实践环节,孩子们系上小围裙,化身为“自然收藏家”。他们谨慎地将花瓣平铺在吸水纸上,一部分孩子用木制压花器固定花瓣,另一部分则用干燥剂覆盖花材。在此期间,志愿者引导幼儿观察花瓣因水分蒸发而产生的色彩渐变,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触摸花瓣时的触感与嗅到的气味变化。托班的乐乐兴奋地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喊道:“我的小花变轻薄啦,好似蝴蝶的翅膀!”
课程接近尾声,孩子们把干燥完成的花材粘贴在牛皮纸卡上,创作出独具个性的干花书签。这些作品将被悬挂于教室的“四季之窗”,成为记录季节更替的独特视觉档案。吴思穆表示:“干花制作课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耐心,更关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珍惜自然资源。”
(二)鬓间生辉:非遗簪花技艺的文化启蒙
活动的第二阶段,借助PPT展示,孩子们仿若踏入充满古韵的“文化传承馆”。当屏幕上出现头戴传统“四季花簪”的簪花技艺省级传承人李女士时,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其发间微微颤动的绒花所吸引。卢悦手持拥有百年历史的檀木花模,为孩子们详细讲解:“这朵牡丹是由蚕丝逐次捻制而成,从原料筛选、染色加工到最终成型,共计三十道工序。”孩子们由此得以领略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
在互动体验区,托班幼儿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尝试制作简易版缠花。他们手持彩线,认真地缠绕在铜丝上,再将米珠点缀于花瓣尖端。尽管手法略显生疏,但孩子们专注的神情中,满是对传统工艺的好奇与敬重。五岁的朵朵手捧着自己制作的桃花发夹,开心地说:“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让她变成古代的漂亮公主!”
在文化传承环节,卢悦为每一位孩子佩戴上寓意吉祥的“如意小花簪”,并娓娓讲述簪花习俗背后的故事:“在古代,小朋友们每逢春节、端午等节日,都会佩戴簪花,这就如同现在你们过生日时会戴上皇冠一样。”通过将非遗技艺与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原本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文化认同的种子。
(三)灯火相传:创意灯笼中的美学创想
午后,阳光斜洒进美术教室,备受期待的灯笼制作课程正式开启。崔淼淼通过投影展示从汉代绢灯到现代艺术灯饰的演变历程,当清代“走马灯”的旋转影像出现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叹。托班幼儿轩轩不禁说道:“原来古人早就发明了会动的灯笼!”这一发现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
实践环节采用“传统骨架结合现代创意”的教学模式。孩子们先用竹篾搭建六角形灯架,这一过程需要同伴间密切协作来完成框架固定。接着,他们在半透明的宣纸上自由发挥创意:有的用蔬菜拓印出斑斓的肌理,有的粘贴干花打造立体效果,还有的用手指画描绘出星空图案。崔淼淼特意引入环保理念,鼓励孩子们使用落叶、碎布等材料装饰灯面。
当拉上窗帘,关闭灯光,最令人期待的时刻来临。孩子们提着自己制作的灯笼在教室里探索,暖黄色的光晕透过形态各异的灯面,在地上投射出梦幻的光影。这场“亮灯仪式”,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亲手创造光明的成就感,更通过沉浸式场景,深化了他们对“团圆”“祈福”等传统文化意象的理解。
(四)教育深耕:社会实践活动的多维价值
实践活动的价值体现
一、教育理念的深度践行
本次系列课程的设计,深度践行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干花制作课程培养了幼儿对自然的感知能力,簪花技艺传承唤醒了幼儿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灯笼创作课程则融合了工程思维与艺术表达,全方位促进幼儿的发展。家长代表刘女士在活动反馈中提到:“孩子回家后主动要求把凋谢的鲜花做成标本,这种对美的珍视让我们既惊喜又感动。”这充分体现出课程对幼儿生活态度和审美意识的积极影响。
二、文化传承的桥梁搭建
吴禾在总结致辞中强调:“幼儿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搭建文化传承的桥梁。当孩子们的手指触碰传统技艺的温度,文化的血脉便在他们心中流动。”活动结束后,学生作品由孩子们自行保存并推广,他们将自己的创作成果传递给更多人,让教育成果切实反哺文化传承。
结语:在这场贯穿古今的美学探索之旅中,梅园社区寒托班的幼儿们以纯真的双手,谱写着文化传承的现代篇章。干花所蕴含的永恒之美、簪花展现的精致韵味、灯笼散发的温暖氛围,这些文化符号经由儿童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充分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所蕴含的无限潜力。当非遗技艺在孩子们的指尖重焕生机,我们所见证的,不只是技艺的代代相传,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鲜活呈现。
后记: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志愿者们将传统文化引入幼儿课堂,让孩子们深入领会文化精髓,体悟文化内涵。此次实践经验,为共同探索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创新实施路径提供了宝贵参考。在文化的滋养下,孩子们不断增长见识,茁壮成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讯员陈雨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30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