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淄博市,有一种美食,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饮食文化,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营养,成为齐鲁大地上的美食瑰宝,这便是淄博煎饼。近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承脉古韵,传艺新光”实践队深入淄博煎饼的发源地,探寻这一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
历史渊源:岁月沉淀下的美食记忆
淄博煎饼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据《齐民要术》记载,早在汉代,淄博地区便出现了类似煎饼的食品。相传,古代淄博的农民在劳作之余,为了方便携带食物,便将谷物磨成糊状,在铁鏊子上摊成薄饼,晒干后便于保存和食用。这种简单的食物,因其制作方便、保存持久,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明清时期,淄博煎饼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成为当地百姓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制作工艺:匠心独运的美食传承
实践队深入淄博煎饼的制作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淄博煎饼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从选材到成品,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首先,制作煎饼的原料选择极为关键。淄博煎饼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多种谷物为原料,这些谷物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谷物经过浸泡、磨浆后,便进入了最关键的摊制环节。摊制煎饼的工具是一口特制的圆形铁鏊子,鏊子加热后,摊煎饼的人用勺子舀起磨好的浆糊,倒在鏊子中央,然后迅速用木制耙子将浆糊均匀地摊开,使其形成一张薄薄的圆形煎饼。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技巧,火候的掌握、浆糊的稀稠、摊制的速度,都直接影响着煎饼的口感和质量。
除了传统的制作工艺,淄博煎饼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今,人们在原料中加入了蔬菜、水果、坚果等,制作出了五彩缤纷、营养丰富的“花样煎饼”,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文化内涵: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融合
淄博煎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淄博地区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记忆。在淄博,煎饼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一张薄薄的煎饼,搭配上大葱、酱料、鸡蛋等,便是一顿简单而美味的餐食。在农村,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大量的煎饼,用于招待客人或作为礼品赠送。煎饼在这里,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淄博煎饼还与当地的方言、谚语、民间传说等紧密相连。例如,“煎饼卷大葱,越吃越年轻”“一张煎饼卷大葱,赛过活神仙”等谚语,生动地体现了淄博人对煎饼的喜爱和赞美。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淄博煎饼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淄博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传承与发展:传统美食的现代魅力
在淄博煎饼的发源地,实践队见到了淄博煎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张师傅。张师傅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制作经验的资深煎饼艺人,他从小跟随长辈学习煎饼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磨炼,成为当地知名的煎饼大师。他告诉实践队,尽管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层出不穷,但他始终坚持手工制作煎饼,因为他深知,手工制作的煎饼才能保留最原始的味道和温度。
为了传承和推广淄博煎饼文化,张师傅成立了自己的煎饼工坊,不仅生产传统的煎饼,还研发出了多种新型煎饼产品。他还积极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煎饼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煎饼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此外,张师傅还通过网络平台,将淄博煎饼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美食。
在淄博煎饼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淄博市政府将煎饼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煎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政府还积极搭建平台,举办各类煎饼文化节、美食展等活动,为煎饼制作艺人和爱好者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推动煎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淄博煎饼,这一承载着千年饮食文化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记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淄博煎饼以其坚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继续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而像张师傅这样的传承人,以及像“寻味古韵,传承匠心”实践队这样的年轻力量,正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一传统美食,让淄博煎饼的文化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58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