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传承技艺中创新,在时代浪潮里谋求新的发展生机。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泥韵筑梦社会实践队计划于2025年1月17日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老街长巷,进行深入的实践调研,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助力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为了深入探究黄河澄泥印的文化演进,泥韵筑梦实践队于1月17日特地拜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金霞女士。在她的引领下,实践队员们参观了收藏近千枚黄河澄泥印的展馆,这些印章色泽温润,令人赞叹。张女士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澄泥印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使队员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实践队员们还亲眼目睹了澄泥印的制作过程。制作这种印章,首先需要采集黄河的泥土,经过长时间的陈腐和反复揉制,再以精湛的刀工雕刻出独特的印钮和文字图案。经过精心的抛光打磨,这些作品最终在高温下烧制而成,成为蕴含历史韵味和艺术美感的文化珍品。通过这一过程,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工匠们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对完美的追求、高超的技艺、专注的耐心以及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
黄河澄泥印,是黄河赋予中华儿女的艺术珍品。其质地细腻,手感温润,蕴含着泥土的原始质朴。印身形态各异,有的方正规整,有的灵动多姿,雕刻的图案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文字苍劲有力,兼具实用性和审美价值。这方小小的印章,自黄河泥中诞生,经过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更凝聚了匠人的辛勤与智慧。每一次凝视,都能让人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深厚与深邃。
实践队员们被澄泥印展品深深吸引,他们感受到每一枚都仿佛在静默地诉说着悠远的往事。这些展品的造型千变万化,印钮或雕刻成活泼的飞鸟,或塑造成古朴的瑞兽,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印面之上,有的镌刻着工整秀丽的诗词,有的则是寓意深邃的传统图案,刀法细腻而精湛,充分展现了古韵之美。队员们在展品前驻足良久,深刻体会到这一方方澄泥印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匠心,彰显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队员们传承与弘扬这一古老技艺的强烈责任感。
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交流,实践队员了解到澄泥印所面临的挑战。澄泥印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超过二十道工序,学习周期长且难度高,导致传承人才缺乏,年轻一代很少深入研究。同时,现代社会文化消费多样化,澄泥印作为小众艺术,因宣传不足,市场认知度有限,在文化市场竞争中难以突出。但展望未来,仍充满希望。随着文化旅游融合的深入发展,澄泥印可以与当地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制作的乐趣,从而提升大众对澄泥印的了解与兴趣。通过新媒体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形式,澄泥印文化可以拓宽传播渠道,突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爱好者的关注。此外,鼓励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开发出符合当代审美观的文创产品,使古老的澄泥印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黄河澄泥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闪耀着艺术的光芒。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与古老技艺的邂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未来,实践队员愿成为黄河澄泥印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领略它的独特魅力,让这颗黄河文化的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相信在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澄泥印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18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