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不忘初心队”社会实践队伍在春节期间深入四川省泸州市博物馆,开展以“文物创新性转化与传统文化活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通过文物研究、数字技术体验及社区推广等环节,探索博物馆文物与当代生活的连接路径,助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的文化传承新模式。
探千年遗珍 触历史脉搏
2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不忘初心队”社会实践队伍来到泸州市博物馆。进入馆内,一具长2.3米的东汉“巫术祈祷”画像石棺令实践队员驻足。石棺侧壁的羽人持节、仙鹤衔鱼等浮雕在射灯下纤毫毕现,团队成员借助馆方提供的AR设备扫描纹饰,手机屏幕立即浮现动态演绎——飘动的衣袂、流转的云气与静态石刻形成虚实交叠的视觉奇观。在“宋韵流光”瓷器展厅,明代青花“岁寒三友”梅瓶成为实践重点研究对象。队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微距镜头拍摄瓶身松针的钴料晕染层次,比对数字档案库中同类瓷器的釉色数据。这时文物不再是玻璃后的静态展品,数字技术唤醒了它们的生命力。
图为博物馆文物。冯晓桠 供图
科技赋能 古物新生
随后曲阜师范大学“不忘初心队”社会实践队伍跟随馆内工作人员来到泸州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实验台上,工作人员为社会实践队员们展示明代《泸州八景图》残卷正在经历的“数字重生”。高精度扫描仪以0.01毫米分辨率捕捉绢本裂痕,算法自动生成虚拟修补方案。紧接着工作人员邀请社会实践队员亲自感受数字文物,曲阜师范大学“不忘初心队”社会实践队员来到实验台上,破损的墨色山峦在指尖逐渐完整。
最后实践队员们跟随工作人员来到“酒城记忆”数字展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了全国首个“窖池气味还原系统”。站在清代老窖池复原模型前,挥动手柄即可嗅闻到不同发酵阶段的高粱酒香。这种多感官交互设计令成员深受启发:科技不仅是保护手段,更是传承的“翻译器”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冯晓桠 供图
数字桥梁 联动古今
参观了泸州市博物馆后,曲阜师范大学“不忘初心队”社会实践队伍开展了一场讨论会,会上各位实践成员各抒己见,汇总了参观泸州博物馆的实践感悟。随后,实践队伍利用掌上博物馆小程序走进龙马潭区红星社区。这款集成AR扫描、语音讲解功能的程序,将博物馆文物“搬”进居民生活场景。实践队员利用小程序为社区孩童展示数字展品,讲解展品的基本信息,并利用小程序的语音讲解功能,更加详细的让他们感受博物馆文物。当社区孩童通过AR扫描目睹青铜麒麟“吐酒”的动画,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些更让曲阜师范大学“不忘初心队”社会实践队伍的成员认识到“文物活化必须贴近生活温度”。
图为实践队员在社区宣传。冯晓桠 供图
总结经验 推动创新
在短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曲阜师范大学“不忘初心队”社会实践队伍通过深度参与文物活化实践,深切体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 深入社区推广环节,团队将“掌上博物馆”小程序转化为文化传播利器。此次实践让团队形成共识:文物的创新性转化需以学术研究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翅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未来,团队将继续努力让更多沉睡的瑰宝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赋能,真正地“活”在百姓的日常烟火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22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