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它们不仅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桥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些珍贵的文物面临着诸多挑战,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024年11月8日新《文物保护法》颁布,文物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深入探索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路径,2025年寒假期间,“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成员赴全国17省37市113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守护这些历史的瑰宝,为文物保护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多地溯源,感悟文物厚重内涵
“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队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以家乡为实践地,围绕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展开深入调研,实地走访了江西南昌、福建莆田、湖南新化、广西柳州、江苏江阴等17个省37市113处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井冈山,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留存着大量承载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的不可移动文物。实践队队员曾子君深入毛泽东旧居等地,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的司法介入对于维护文物本体安全与完整性的关键作用。例如,在毛泽东旧居的修缮过程中,相关部门依据法律规定,组织专家对修缮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保修缮工作遵循 “最小干预” 和 “修旧如旧” 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历史痕迹和文化价值。司法保护在维护文物历史风貌与文化价值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它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革命文物的保护构筑起坚实的防线。
实践队队员纪志杭深入莆田市仙游县龙华寺龙华双塔、书峰乡大类战斗遗址、涵江区巩溪宫等地,深刻体会到全面保护举措对文物保护的关键意义。福建莆田拥有丰富多样且价值极高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这些文物承载着地方记忆,展现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在龙华双塔,从被列为省保到国保,相关法规严格限制周边建设,规范修缮流程,维护其历史风貌与文化价值。大类战斗遗址,经多次立碑保护,进一步明确了其历史地位和保护范围。当地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巡查,限制周边开发,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传承红色基因。巩溪宫被列为省保后,政府依据法规监管修缮,组织人员研究山区妈祖文化,使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河南省新县,被誉为“红军故乡,将军摇篮”,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实践队队员韩之阳则深入新县烈士陵园等地开展调研实践。新县烈士陵园不仅是缅怀先烈的地方,也是革命文物保护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烈士陵园加强了对烈士墓碑、纪念设施等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确保其完好无损。同时,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革命文物的重要性。
参观结束后,韩之阳表示,革命前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激励着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入调研,洞察保护现存困境
实践队队员李抑若深入广州市,对市内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她调研参观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和朱执信墓后发现,广州市对各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给予高度重视,保护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在革命文物保护过程中,注重将革命遗迹与城市发展、市容市貌进行有机融合。这些革命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和游客在日常休闲、游览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革命文化历史的熏陶。
然而,李抑若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游客在陵园大声交谈、嬉戏打闹等。这也为文物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提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的同时,还需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只有全社会形成保护革命文物的共识,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
实践队队员廖鑫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参观抗日救亡报社旧址时,也感受到不可移动文物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传承价值。同时她发现,旧址的部分修缮工作未能充分考虑与文物原有风貌的协调性,导致文物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文物翻修和管理保护需把握好度,不能过度追求保护加固。除此之外,该旧址存在缺乏专人看管、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这反映出在文物保护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群策群力,探索未来保护新径
在“法护古迹,盾守文明”实践活动中,实践队队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通过实地走访各地不可移动文物,深入调研其保护现状,全面掌握了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调研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部分文物由于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遭受风霜侵蚀、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破坏,出现墙体剥落、砖石风化等问题。同时,人为破坏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不文明游客随意刻画、破坏文物,周边居民生活和工程建设活动也对文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保护工作面临较大缺口,许多急需修缮维护的文物因缺乏资金而搁置,而在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手段上,也存在更新不及时、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此外,随着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的推进,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导致文物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遭到破坏。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也是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面对这些问题,实践队队员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思考解决方案,并为文物保护事业建言献策。队员们一致认为,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需要多方协同合作。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文物保护机构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加强技术创新;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完善司法保护机制至关重要,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文物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提升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是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应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文物保护知识讲座、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文物保护理念等,增强公众对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引导更多人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行动中来。
随着此次实践活动圆满落幕,队员们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文物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
展望未来,实践队员们将持续关注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路径。他们将运用数字化保护技术,为文物保护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持;并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提升公众参与度。队员们希望以青春之力,在文物保护的征程中发光发热。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这些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们将继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闪耀着文明的光辉,为后世子孙留下无比宝贵的财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6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