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9日,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薪火相承”实践团走进抗战英雄单长宣同志家中,通过口述历史、实物见证、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挖掘红色记忆,探寻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齐鲁大地的青山翠谷间,传颂着一位九旬老兵的传奇。他,是淮海战役的亲历者,是枪林弹雨中穿梭的通信兵,更是深藏功名六十载的田园守望者——张淑恒。
1948年的寒冬,华东野战军的战旗在淮海平原猎猎作响。21岁的通信兵张淑恒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中书写青春。碾庄圩的血火里,他穿越火线传递军令;双堆集的焦土上,他架起通讯的“生命线”;西古镇桥的寒夜中,他带伤死守阵地,用青春热血浇筑胜利丰碑。
“那天零下十几度,藕塘的冰碴子像刀子扎肉。”忆及西古镇桥阻击战,老人眼中泛起坚毅的光芒。潜伏六小时后,敌军炮弹撕裂夜空,弹片洞穿右腿的瞬间,他死死咬住衣领不发出声响,直到完成阻击任务。这道永不消退的伤疤,成为他献给新中国的特殊“勋章”。
从荣军学校的课堂到田间地头的耕耘,张淑恒用半世纪光阴诠释了英雄本色。担任乡文书期间,他拄拐丈量全乡土地;国家困难时期,他主动让出干部岗位;改革开放后,他默默守护着战友们的阵亡通知书。如今,在孙村的老屋里,泛黄的立功证书与沾满泥土的农具相映生辉,诉说着一个老兵“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太幸福了。”这是老人常挂嘴边的话。
岁月带走了战火硝烟,带不走赤子初心。张淑恒用一生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的故事,是一部行走的红色史诗,更是一面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致敬永不褪色的老兵!致敬永恒闪耀的军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8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