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语言景观实践队赴凭祥市友谊关,开展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调研。调研既深入友谊关景区探究“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又开展助力边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让青春绽放在祖国南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语言景观作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被广泛关注。而友谊关自1995年起,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正式批准后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凭祥市便大力推进边疆爱国主义教育。凭祥市政府作为主要行动者,通过语言景观来塑造友谊关的爱国形象。图为语言景观实践队成员参观友谊关地图
调研过程中,语言景观实践队成员们参观了友谊关文化长廊等,同时也对游客群体进行随机采访,通过历史主体、场所话语、 互动秩序三个维度分析了友谊关景区“爱国”景观的情感机制。成员们发现,就爱国景观中的场所话语而言,标牌的语码选择、字刻、参观路径与语言景观的布局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春气贯长虹,拼搏久久为功。此次社会实践点燃了大家在民族命运共同体舞台上奏响奋斗之歌的激情,鼓舞了大家在奉献社会中激扬青春力量的决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0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