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3 日至 2 月 16 日,华南师范大学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之新传华韵队伍,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壮瑶文化,并为其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一、探秘传统风貌园,解锁民族工艺密码
2 月 13 日,新传华韵队伍走进壮瑶传统风貌园,探寻壮瑶民族工艺的奥秘。队伍首先来到锦绣非遗馆,馆内陈列着上百件明清时期的壮锦藏品,历经岁月洗礼,这些藏品依旧色彩鲜艳、图案精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馆内将壮锦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创新成果也备受关注,融入壮锦纹样的笔记本、印着壮锦图案的时尚包包等,为壮锦传承开辟了新方向。队员们还被瑶族刺绣作品吸引,其色彩鲜艳、针法细腻,图案多取材于自然和神话传说,充满神秘魅力。在非遗工坊,老绣娘们熟练地在复杂织机上编织壮锦,当有队员尝试体验编织时,因工序繁杂被绣娘婉拒。绣娘们表示,她们多传承祖辈技艺,完成一幅壮锦往往需要耗费半年左右时间,这份坚守深深触动了队员们。
图为老绣娘在织机上编织壮锦。王蕾供图。
二、义教小学课堂,播撒非遗文化种子
2 月 14 日上午,新传华韵队伍走进福堂中心小学开展文化义教活动。部分队员化身义教老师,组织了 “模拟人生:在福堂镇建设一个五星级酒店” 活动,以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活动中,队员们先向学生介绍福堂当地的气候特点和丰富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为酒店选址与样式设计出谋划策。在设计酒店伴手礼环节,队员们展示壮锦典型纹饰资料,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学生们热情高涨,创作出钥匙扣、小摆件、明信片等融入壮锦纹饰的作品。新传华韵队伍计划将这些作品转化为实际文创产品,助力非遗文化保护。义教期间,队伍还对学生进行了 “小学生对壮瑶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们非遗传承意识较高,但在亲身体验、接触相关文化以及对壮瑶传统节日和神话故事的了解方面存在不足。
图为新传华韵队伍和老师、同学们。钟宇桓供图。
三、对话政府人员,共绘非遗保护蓝图
2 月 14 日下午,新传华韵队伍前往福堂镇政府文化站,与工作人员就非遗保护与传承展开深入交流。福堂镇政府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在资金保障上,政府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壮族八音、舞木猫狮等 7 项非遗项目,为传承人提供保障,组织培训并优化设备,吸引年轻人参与;教育推广方面,持续推进 “非遗进校园”,与中小学合作开设非遗课堂、开展体验活动,但受经费和师资限制,覆盖面有待扩大,未来计划通过校企合作、设立 “非遗少年班” 等方式推动技艺传承;文化空间打造上,将老影院改造为非遗传习馆,策划 “尝新节” 等民俗节庆,鼓励民众参与。面对人力和财力限制,福堂镇政府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接入 “文化云” 平台,规划线上课程,支持传承人赴港澳交流,组织非遗参展。未来,福堂镇政府还计划扩容专项基金,优先扶持濒危项目,完善与高校、企业的合作机制,共建实训基地,通过节日活动、技能竞赛强化群众参与,申请交通专项基金,优化景区接驳路线。
图为队员采访福堂镇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程旭东(左)。陈敏供图。
四、走访社区集市,洞察非遗传承现状
2 月 15 日,新传华韵队伍利用当地社区居民圩日赶集的机会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随机采访居民后发现,当地社区居民对壮瑶传统文化了解有限,对传统节日、手艺知晓较少,节日氛围淡薄,手艺传承困难。壮瑶文化建设基地参观人数较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高度汉化,传统服装和织艺几近消失,不少年轻人在外打工,对家乡文化了解不足,认同感和自豪感较低,且受访居民普遍对政府的传统文化保护举措缺乏了解。此次调研让新传华韵队伍深刻认识到壮瑶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严峻性。
新传华韵队伍表示,壮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居民积极性,更需要每个人的实际参与。他们将持续关注壮瑶文化,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图为队员们在采访赶集的当地人。叶霁生供图。
通讯员 张钰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50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