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提到要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深入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这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能。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去,深入浙江等地,实地走访多家民营企业,与村干部、非遗传承人等开展座谈会,探索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洞头区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系统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生态环境整治。一方面投入4.76亿元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另一方面创新“政府修复+村企共建”模式,统筹推进21个历史文化村落修缮,重点完成12个省级保护利用项目,使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率大大提高。当地紧扣“产业+旅游+文化+村居”发展主线,以文化赋能,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该地挖掘海洋文化 、非遗文化内涵,打造东岙村、海霞村等多个景区村,培育“海霞精神”红色研学基地,年接待团队超2万人次。通过三年建设,洞头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三个转化”: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文化遗产向文化IP转化,传统渔村向旅游目的地转化。2024年,示范带内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下一步,洞头将深化 “村企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
作为浙江省首批“千年古村落”保护名录单位,德清县上杨村以“古越文化+南宋文化”双轮驱动,创新构建文化遗产活化的发展体系。系统梳理已拥有的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建立数字文化档案库,同时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带动经济不断增长。村企还共同搭建“云游上杨”智慧平台,整合文化体验、民宿预订、农产品销售等功能,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产品溯源认证,实现产业长效发展。上杨村传统文化保护投入产出比达1:7.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大大提升,村民文化认同感也有所提高。其经验表明:文化遗产活化需构建“保护-利用-创新”闭环,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上杨村用古越文明与南宋遗风的深厚积淀,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当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在绿水青山间交融,一幅“文化兴盛、生态优美、百姓富足”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经过团队的实地调研,他们对文化资源活化体系、村企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和数字化赋能路径有了全新的理解。从洞头区建立的美丽沙滩经济产业,到下渚湖上杨村乡村户外运动项目,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团队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以文化解码共同富裕密码。他们的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碰撞,当青年智慧与乡土情怀交融,定能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乡村画卷。随着时间推移,浙江省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参与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当民营企业的创新基因与乡土文化的深厚积淀碰撞,浙江正书写着“文化铸魂、产业强体、生态塑形”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它们正以文化赋能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62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