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清晨,湖南长沙大雪初霁,湖南农业大学的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在省植物园生态馆内开启了一场别具湖湘特色的“国家公园的生命密码”主题宣讲。展厅入口处,用湘绣工艺绣制的《千里湘江图》屏风前,佩戴麋鹿造型徽章的志愿者们正调试着AR生态沙盘,屏幕上跳动的洞庭湖湿地、武陵源峰林、南山草原等三维模型,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市民驻足。
“这是我们用北斗卫星追踪器记录的麋鹿迁徙路线。”志愿者点开全息投影,一只编号为“湘君”的母鹿在洞庭湖湿地划出金色轨迹。当画面切换至2023年特大汛期时,观众们看见这头麋鹿带领族群穿越淹没区,在科研人员预设的生态浮岛上短暂休憩。“如今洞庭湖的麋鹿种群已从灭绝边缘恢复至300余头,它们蹄印踏出的‘生命通道’,正是江湖连通工程的活体说明书。”随着幼鹿在泥沼中蹒跚学步的影像播放,后排举着望远镜的小学生突然喊道:“看!它和我们在东洞庭湖见过的小鹿花纹一样!”
当展厅飘起模拟的雨雾,志愿者手持的智能终端突然传出类似婴啼的“呦呦”声,立体投影中,一群短尾猴正在石英砂岩峰林间腾跃。“这是我国特有的武陵猕猴,每只猴子的声纹都像张家界的山峰般独一无二。”在声波图谱上,标注着猴群应对游客投喂的三种应激反应。最令人深思的是2022年闭园保育期间的对比录音:当人类喧哗消失后,猴群的交流声频降低了40%,“这说明我们的善意保护,反而可能成为它们的生存压力”。现场几位摄影爱好者恍然大悟:“难怪最近去拍照时管理员总提醒保持距离。”
大屏幕上,湘西保靖黄金茶古茶林的云雾间,几位身披蓑衣的老茶农正用竹篓收集茶树下的特殊“宝藏”——各类昆虫标本。“这些与古茶树共生数百年的小生命,是评判生态链完整性的‘活指标’。”当显微镜头展示出茶蚕与茶树共生菌的共生关系时,观众席中传来阵阵惊叹。
这场浸润着稻香与茶韵的宣讲,将湖南人“守护山水洲城”的基因密码悄然激活。从洞庭湖麋鹿踏浪的蹄音到武陵源猕猴的晨啼,从古茶林虫鸣的韵律到长沙市民手机里的守护承诺,牛犇犇志愿者们用青春解码的,不仅是国家公园的生命密码,更是一曲新时代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交响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64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