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泰州7月7日电(通讯员顾佳柠)2021年6月26日至6月30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校园通讯社“凤城不知名美食鉴赏团”在学校党委指导老师李宁的带领下,于泰州街巷、姜堰乡村开展“祥泰柴庖探脱贫昔景,凤城街巷品革迁新风”活动。在此期间,团队成员通过探访传统美食的前世今生,以小见大研究泰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深入姜堰溱潼镇采访村民和溱东村村委会观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成就,进一步向年轻人宣传本地传统美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美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无法磨灭的记忆。6月26日,为聚焦建党百年给泰州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团队成员走向街头巷尾,来到老泰州吃货都认可的税务桥东街进行采访。
油端子曾是不少泰州人的童年记忆,而如今大家追求健康饮食,油腻的油端子便渐渐淡出年轻人的视野了。店主奶奶自二十多年前下岗后便制作油端子维持生计,如今一家四口都依靠这间店铺创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马路还没拓宽的年代,摊子是支在街边的,为响应政府“整治市容市貌,营造优美环境”的号召,一家人将店面搬进了家里,倒也干净雅致。她说:“年轻人也就图个新鲜,主要都是中老年人还爱吃,我开着铺子让他们留点念想。”当人们与故乡渐行渐远,有些味道却在街巷阡陌处历久弥香。
同是制作传统美食,隔壁的赤豆元宵铺人来人往,显然更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店主丁女士师承自己的母亲,在传统赤豆元宵的制作方式上加以创新,配以酒酿,或点缀桂花,同时出售桃胶银耳和南瓜羹绿豆汤等,精致的卖相引得青年男女纷纷拍照打卡。传统赤豆元宵的内核没变,改善了口感,在夏天搭配清凉的绿豆汤食用,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受到一众热捧。
团队成员范炫辰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古旧与新鲜交织,阡陌与水泥相连,许许多多的美食制作者靠着自己创造的指尖美味适应大时代的变革。一代代手艺人成为了城市的味觉时光机,而美食,也为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手法。”
6月27日至活动结束,团队成员前往姜堰溱潼镇,深入乡村,借宿当地人家中,切身感受乡村发展变化。家中仍保留着旧式灶台的村民热情地介绍这些传统厨具,并露了一手在老灶上烹饪荞面饼。她认为尽管荞面饼已经搬上泰州最好的饭店的餐桌上,生于老灶之中的美食才叫真正地道。尽管近年来生活日渐富足,他们一家也仍然保留这老灶。
而村民孙爷爷的家中已是一派现代模样,年初开起了农家乐,用集成灶做起各色美食来也轻车熟路。他家菜园种着薄荷,就地取材制作早饭薄荷饼、大麦粥。他的妻子将淀粉糊熬至透明以备第二天制作炒凉粉,在一旁抽烟旁观的孙爷爷表示,如果还用老灶他就得负责控制火候,如今的集成灶很是方便。炒凉粉出炉后,孙爷爷更是打开了话匣子:“这就是我们祭祖的时候用的,小时候穷啊,一年只有除夕清明中元小冬四个祭祀的时候做,都舍不得倒掉,就一直吃……”我们如今唾手可得的食物也曾是一些人童年的渴望,承载着一段段特定的历史。
6月30日,团队走访了溱东村村委会,以期对该村的振兴规划有更深刻了解。工作人员介绍,溱东村想要创成姜堰区“强富美高”乡村,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富民强村”为宗旨,抢抓“建设小城市、发展大旅游”机遇,充分发挥(溱潼)古镇东大门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加大基础实施配套投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民主、文明、富裕、和谐”新农村。
农村的致富之路,乡村的振兴之道,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开创。善于发现身边普通美食背后的故事,将商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开陈出新、革故鼎新,让以传统美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是每一个新时代青年人的应尽之责——正如丁女士和孙爷爷一样,千千万万农村创业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即使在创业道路上有着重重险阻,他们也能走得更高、更远。
http://www.dxsbao.com/xiaonei/3810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