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7月3日电(通讯员 付蓉蓉)为了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展的重要意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黄石分队于7月3号前往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文化馆开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的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推动文明交流,落实科学文明发展。
据悉,阳新布贴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切图片样式、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起源于阳新的传统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是“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阳新布贴独具特色的就是它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飘逸。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嫩,构成浪漫的一体,尤其是她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深得专家们的赞叹。加上它那丰富的实用体系和细密的针刺线纹样等其它多元化处理,完备地奠定了他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内的高品位档次。
阳新布贴的发现者和传承人尹关山介绍1985年为收集“湖北民间美术作品展览”的作品,他下乡收集布贴时曾听一个八十余岁的老人说自己的奶奶在娘家时就会做布贴,因此推断清朝初期布贴就已经流行于阳新境内了。经过数代妇女的传承与不断创新,布贴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到兴盛,于2008年6月7日阳新布贴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新布贴的品种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穿着,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其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象。阳新布贴图案大都取材于传统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造型,都随制作者的巧手拼贴而成。
图为老师在教团队成员粘布。通讯员 甘乐 提供
图为团队成员于各位老师在文化馆门口合影。通讯员 甘乐 提供
文化馆布贴传习所主任胡芳老师一边展示布贴一边解释到阳新布贴充分凝聚着阳新地区劳动妇女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体现了阳新人民的勤俭美德。在从前的阳新县,多数农村女孩到达十二岁、十三岁时便开始在母亲或祖母的传导下,用五彩的边角布料进行拼贴。到了出嫁时,便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做嫁衣时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待到怀孕以后便开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贴物,不用花多少钱,就能让自己的小宝宝得到既实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贴画玩具。同时,在亲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满月、生日喜庆之时也可作为礼物赠予他人。
胡芳老师告诉队员她也一度遇到瓶颈,期间他们做了很多的调查,从最初的传统物品到现在的文创产品,布贴工艺得以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阳新布贴形成于那个妇女地位低下的年代,劳动妇女不被关注,全靠口传心授以传承和发展,这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从而其历史溯源更无从考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乡村百姓们无法享受精美的刺绣衣服,衣服都是补了又补,故而为了美观,有心灵手巧的妇女便用积攒的碎布缝补衣物,直到后来彩布的出现,大家便用彩布拼接成各种图案用以装饰,即耐穿也能保暖,便逐步发展成为了一门刺绣技艺。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他们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将阳新布贴宣传出去,大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出售商品,布贴种类用途非常广泛,可分为儿童用品如抱裙、马甲、肚兜、书包、童枕、玩具等,婚嫁用品如披肩、床沿、帐沿、轿帘、围裙、荷包等,宗教用品如蒲团、僧帽、神帐、对联、台布、香袋等。种类多种多样,可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带动地方经济也能带动部分人员就业。
人们生活越来越高科技,阳新布贴就会越远离人们,几千年的传承逐步走向消亡,这项工艺有可能后继无人,传承非遗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更多人去加入其中,真正懂得其中的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http://www.dxsbao.com/xiaonei/5784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