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600年前的海阳大秧歌,是海阳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每年春节之际,海阳人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其中海阳大秧歌更是一道味道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包含了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向往,对新一年的期待。
海阳大秧歌包含了汉族礼仪文化、民间武术等内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代表性。每支秧歌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每次看都充满新鲜感;每支秧歌队都是对传统秧歌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每次表演都充满新意。
海阳大秧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以粗犷奔放、热烈欢快、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北京非物质文化保护性大展、CCTV第四届央视舞蹈大赛、亚沙会开闭幕式等大舞台上大放异彩,同样,在小舞台上,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巷尾,海阳大秧歌更是海阳人独有的情感寄托。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
随着阴历腊月的到来,每个村庄或者村庄联合进行秧歌的排练,寒冷的北风刮不掉他们舞动的喜悦、舞动的心情、舞动的快乐。前期进行报名,进行人员筛选;每晚他们都会在一个地方进行集合,进行排练。他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在自己的职位上进行传承创新。
海阳秧歌的队伍主要有“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小嫚作乡间海阳大秧歌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货郎与翠花,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箍漏匠与王大娘,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丑婆与傻小子,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同,而节奏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每年秧歌贺年会的举办,不仅能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和喜爱海阳大秧歌、投入到海阳大秧歌的学习传承中,还为不同派别的表演艺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海阳大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通过秧歌贺年会这个品牌文化活动,带动海阳祭海等其他民俗活动开展,在传承民俗活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傍海而生的海阳,每年的正月十三在“海的生日”这一天也会进行邀请海阳大秧歌进行表演。那一天,海边人身鼎沸,摩肩接踵,渔民们在于即将到来的新一年进行祈福,秧歌队也在为新的一年的丰收进行舞动。他们是快乐的,是愉悦的。电视剧《大秧歌》拍摄也是进行海阳大秧歌文化传承保护的一种形式。通过电视剧将大秧歌文化进行传承,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
海阳大秧歌不仅仅是一种非物质文化,更是人们一种感情的传承与延续,是人们世世代代延续的精神载体,这种文化是我们需要学习与传承的。
http://www.dxsbao.com/art/296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